
乾隆五十一年底(1786),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笨港>北街紳民見林賊非節制之師,遂結壘自固。後賊設伏陷壘,北街義勇遇害者百零八人。既而逆軍縱兵劫掠,北港幾成片土。 九月,清軍大舉入援,經署同知<黃嘉訓>督率鄉勇堵禦,賊眾退散,笨港於焉收復。 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北街居民為便於貿易,遂往南遷移至乾隆十五年笨港溪河道南移所產生之新生地建立街肆,並建<義民廟> […]
乾隆五十一年底(1786),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笨港>北街紳民見林賊非節制之師,遂結壘自固。後賊設伏陷壘,北街義勇遇害者百零八人。既而逆軍縱兵劫掠,北港幾成片土。 九月,清軍大舉入援,經署同知<黃嘉訓>督率鄉勇堵禦,賊眾退散,笨港於焉收復。 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北街居民為便於貿易,遂往南遷移至乾隆十五年笨港溪河道南移所產生之新生地建立街肆,並建<義民廟> […]
大山車站於大正十一年(1922)10月啟用時,原名<大山腳驛>,民國51年變更為大山車站。民國70年5月改為有人號誌站,民國71年8月再改為三等站,民國80年4月又改為甲種簡易站,目前規屬由後龍站管理。 從北二高的大山交流道下來,直接接上苗八鄉道,沿明山路直行到底可到達… 大山車站站房全為杉木建造之日式建築,造型特色與海線木造老站房大致雷同…. 同為三角形屋頂、 […]
明治四十一年(1908),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當時的縱貫鐵路走山線,坡度過陡,運輸效率受限,無法因應逐漸增加的客貨運輸需求,臺灣總督府決定在竹南、彰化間興築海線鐵路。 決定建海線之時,享受山線運輸利益的地方民眾,一度群起反對。當時的總督<明石元二郎> 採取強勢態度,繼續推動。 大正八年(1919)動工,大正十一年(1922)10月10日完工通車。 海線鐵路竹南到彰化(含起迄站) 計算 […]
日治前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 稱為頂社庄,次年將頂社、貓尾崎、赤土崎、土地公坑合為坑仔庄,隸屬於台北廳八里坋堡坑仔區管轄,又至大正九年改坑仔庄為坑子(大字),隸屬於桃園郡蘆竹庄管轄,下設頂社、貓尾崎、赤塗崎、土地公坑四小字。光復之初改為坑子村迄今。 蘆竹<108縣道> 從頂社到山腳這段路上沿線是桃園縣古厝分布算是相當集中的一個區域….. 就建築物的整體性與細部的豐富 […]
乾隆六年(1741),坑仔社之漢人村落已然成形,為當時蘆竹境內唯一村莊, 比南坎的開發更早。其後,此區設置坑仔莊、坑仔外莊、坑仔口等莊,隸屬淡水縣八里坋堡管轄,<坑仔莊> 則包括貓尾崎、土地公坑、頂社、赤土崎等聚落。沿著鄉道108往山腳, 途中不時可見到傳統民居… 從貓尾崎一路下滑至平地, 快接近頂社國小前,右側山邊有一棟傳統民居< 道貫堂> <道貫堂&g […]
笨港之所以得迅速發展,肇因於當地郊行林立…..其中郊行大者,為經營笨港、泉州間貿易之泉州郊;經營笨港、廈門間貿易之廈門郊、經營笨港、龍溪間貿易之龍江郊,此外尚有糖郊、米郊、籔郊,列肆之盛,不難想像。故<諸羅縣志> 笨港項下謂:「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雍正至乾隆中葉,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共計有四里、四十六保、 […]
因在蘆竹繁茂之地立村而得名,『蘆』一名葦亦作葭屬禾木科,生於濕地或水中,為多年生草本,葉細長且尖,莖中空高數尺至丈餘,可編蓋住屋,稱為『蘆竹厝』,大正九年(1920) 改為蘆竹庄. 民國三十五年,將『蘆竹庄』改為『蘆竹鄉』,以迄至今。 <南崁>地名,在荷蘭人佔據及明鄭成功時代,已被廣泛使用,當時南崁所指範圍,大約為自南崁港上岸之後,往北至淡水為界,往東入龜山鄉,往南至八德鄉,因而當 […]
雍正至乾隆中葉,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笨港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已增至四里、四十六保、十八莊。余文儀所撰之<重修臺灣府志 > 記載: 『笨港街,距縣三十里。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 笨港之發達,不僅在墾務之進展,中南部貨物吞吐口之商港功能,更為其主要原因之一。<諸羅縣志> 記載:「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 […]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八年四月(1905),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北港街災情慘重,<朝天宮> 大殿破損倒壞。區長<蔡然標> 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而得到當時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之援助,始得付諸實現。 此次重建,勸募捐款,遍及全臺。輪奐更新,宮殿觀瞻更加富麗, 大抵已具有今日之規模。 現有架構則多為該次重建之規劃成果。包括兩側融合日治風格的現代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