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區舊稱「新港社」,後稱「新市仔」,前身「新市鄉」, 位於臺南市中南部,北臨善化區,東鄰山上區,西鄰安定區, 西南連安南區,南接永康區、新化區。 該區是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多為平原。 新市區早年係平埔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新港社的所在地, 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 1636年5月26日,荷蘭人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 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重要的 […]
記憶廢墟 (494)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 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 […]
善化 胡厝寮地區傳統民居
善化區舊稱「灣裡」,一說係由於早期當地為平埔族群的 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荷蘭語:Backloan)生活區域, 而「目加溜灣」一詞為平埔族語的「宰牛茨」或「刣牛厝」, 因音譯名較長而略稱「灣裡」; 另一說則是因當地位於曾文溪曲流的堆積坡, 取「河彎之內側」之意而稱「灣裡」。 「善化」一詞由來始於明鄭時期行政區名「善化里」, 傳係鄭成功巡視當地,以當地「善早開化」(甚早開化之意), 故改名「善化」。 […]
善化 東關里傳統民居 (已拆)
善化區,舊稱「灣裡」,前身「善化鎮」,位於臺南市地理中心, 北臨麻豆區、官田區,南鄰新市區,東鄰大內區、山上區,西接安定區。 距離溪南中心台南市區長達20公里,溪北中心新營區長達24公里。 地處曾文溪中游南側,屬於嘉南平原一部分, 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至鄰近區界各點距離相去不遠, 土地形狀趨於方圓,南北縱長約8公里、東西略寬。 善化區舊稱「灣裡」,一說係由於早期當地為平埔族群的西拉雅系 目加溜灣 […]
柳營 太康 金家古厝
柳營區舊名查畝營,鄭成功軍隊編制與「二十八宿」相同, 「查畝營」應為「女宿鎮」屯營之地,故俗稱「查某營」, 後演變為「查畝營」。 而「柳宿鎮」軍團屯營之地可能與「女宿鎮」屯營之地毗鄰, 故此兩鎮屯營之地合稱為「柳營」; 二說是因明鄭時期在此設置查測田畝的軍營而得名, 日治時期當局認為「查畝營」地名不雅, 便以此地居民姓氏大宗的劉姓,取日語音譯為「柳」, 易名為「柳營」。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在 […]
下營 十六甲地區傳統民居
明鄭時期,「台灣軍備圖」記為「梅港尾」,後來改稱「茅港尾」, 是倒風內海海汊,為一港口,逐漸熱絡。 另有「右武衛」、「中營」、「營仔庄(溝)」、「海墘營」等地名, 皆是軍民沿著倒風內海沿岸及茅港尾四週開始紮營落腳與此。 下營俗稱「海墘營」,為靠海的軍營,故得名。 清治康熙33年(1694)設立「茅港尾堡」,不僅有鋪兵送公文, 而塘汛、倉廒、渡口、橋梁、陂圳也於茅港尾或鄰近地區逐漸建設起來, 諸羅知 […]
關廟地區 街屋再巡禮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設台灣府, 下轄台灣、鳳山與諸羅三縣,關廟屬台灣縣。 清光緒十四年台灣縣改為安平縣, 關廟屬於當時的崇德東、外新豐、保東、永豐等四里。 乾隆十六年,大潭埤一帶風景秀麗,農業發達,而被列入 台灣八景之一的香洋春褥,即是以大潭埤為中心,用以 形容春耕之時稻香遍佈, 香即為稻香,洋則形容稻田遍佈之廣大, 為古地名香洋的由來。 明治42年(1909),關廟地區分為三大區八大字三十四個土 […]
朴子 配天宮之 夜訪
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 […]
朴子 鴨母寮 張家古厝
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領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3]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