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代皇帝中其中13位的陵園通稱。集中位於北京北郊昌平縣,陵區範圍40平方公里,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十三陵規模宏大,體現了明代(1368-1644)帝陵建築工藝的最高水準。其選址審慎、設計施工精細、用材考究。其佈局除滿足禮制外,與自然環境作密切結合,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 明十三陵最早建造的<長陵> 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最後建造的 […]
散步 木柵指南宮 參道
相傳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縣知縣<王彬林>往台履任時,迎山西芮城永樂宮呂仙公神像香火奉於艋舺(今萬華)玉清齋。其後,景美街許多鄉民因傳染病而死,當地士紳乃將呂祖神像請到景美,傳染病漸漸平息,士紳多感念呂祖之神恩,乃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在木柵現址建<指南宮> 大正九年(1920)起,並請來了當時的名木匠陳應彬大師修建,故指南宮也成為<彬司>後期的代表作 […]
天下第一靈山 木柵仙公廟
指南宮,位於台灣台北市文山區木柵猴山岳一帶山麓,為台灣道教聖地之一,俗稱<仙公廟>,以主祀八仙中的「呂仙祖」(呂洞賓)緣故而得名。指南宮除為道教宮殿,亦按「三教合流」的理念,兼祀儒、釋。肇建於清光緒十六年,取「呂祖居南宮,渡人濟世指南針」,定名為指南宮,已有119年的歷史 孚佑帝君即呂洞賓,唐朝山西省浦州永樂縣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自幼聰明過人,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後 […]
砲臺巡禮(十四) 安平及四草砲臺
<安平小砲臺>面向昔日的臺江大港,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是位置最西南的一座砲臺,當年與<四草砲臺>形成左右護翼,成為堅實的堡壘,卻因規模較小,為了有別於<億載金城>的<安平大砲臺>,才以<小砲臺>稱名之。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中英鴉片戰爭,清廷為防英軍竄入臺洋,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姚瑩在查勘全臺砲臺形勢後, […]
頭城 開蘭媽祖 慶元宮
<慶元宮>乃開蘭第一古廟,據說興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 也因此而命名為<慶元宮>, 廟門朝東面向海面,廟中主祀媽祖,意味著佑護渡海來台的子民。(噶瑪蘭廳志中,未述及此廟,可能因嘉慶二十一年(1817)為地震所毀,道光壬寅年(1842)撰寫廳志之時尚未重建) 稱之為<開蘭媽祖廟> <慶元宮>之三川殿雖歷經歲月塵沙的風化,仍保存早期石雕的古樸原貌,彌 […]
新竹 薰衣草森林(尖石店)
<尖石>是新竹縣原住民三個鄉鎮之一,地名源自於轄內那羅、嘉樂兩溪匯流處聳立如尖筍的巨石,這座型態雄偉的巨石,雖經長期受大自然烈烈日與暴雨的侵襲,卻依然堅義挺拔,象徵著轄內原住民在艱困的環境中,不怕艱難、越挫越勇的精神,故以尖石為名。 新竹縣尖石在大正九年(1920) 初由竹塹城警察部管轄,同年十月一日改設州制,隸屬新竹州管轄,屬於竹東郡,郡下再分為尖石、秀巒、玉峰等三區,各區都歸日本警 […]
人物(三) 開蘭第一人 吳沙
談起宜蘭早期的墾拓功績,<吳沙>總是名列首位。他的生平和率眾入墾宜蘭的經過相當傳奇,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後人曾如此歌詠<吳沙>:「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可說是對吳沙的開創之功,提出最高的感念….. <吳沙>漳浦縣人。雍正九年(1731)生于福建省漳浦縣。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渡海來台,當時他已四十三歲,先居淡水,再遷居雞籠與蛤仔難的原住 […]
雙溪 連舉人宅 莊貢生古厝
永曆三十七年,清兵攻臺,鄭氏滅亡,康熙廿三年,劃全島為一府三縣,唯當時北部尚無保里村莊之設。當時北台僅有番社,據<裨海紀遊>所載,計有廿四社,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坊里,記載北台有十社,其中的<山朝社>,即為今日雙溪鄉貢寮鄉一帶平埔番社。<山朝社>即為<三貂社>之同音名。 據<淡水廳志>計載,道光年間,雙溪隸屬於當時的<金雞貂堡&g […]
舊街風情(二二) 雙溪老街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改革地方制度,廢廳改設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莊街。乃併臺北、宜蘭二廳及桃園廳海山堡四十莊為臺北州。當時臺北州共轄一市、九郡、六街、三十四莊。雙溪地區,分轄於六郡,廿七街莊及部份<番地>。在當時屬於<基隆郡雙溪莊> <雙溪>,顧名思議,便是因為有兩條河川在此匯集, 包括<雙溪>及<牡丹坑溪> <雙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