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門司港(一) JR門司港駅
<門司港>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開港,時為結合北九州的工業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地,港口商船往來繁盛,在最盛期時一個月有200艘外港客船入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門司港是僅次於神戶、橫濱、大阪的全日本第四大貿易港。 明治二十二年(1889)11月,門司港被指定為特別輸出港(針對米,麥,麥粉,石炭,硫黃等物料) 以來,金融機關,商社以及航運會社紛紛在此設立支店,開始作為對外航路的重要 […]
<門司港>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開港,時為結合北九州的工業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地,港口商船往來繁盛,在最盛期時一個月有200艘外港客船入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門司港是僅次於神戶、橫濱、大阪的全日本第四大貿易港。 明治二十二年(1889)11月,門司港被指定為特別輸出港(針對米,麥,麥粉,石炭,硫黃等物料) 以來,金融機關,商社以及航運會社紛紛在此設立支店,開始作為對外航路的重要 […]
參觀完<日清講和記念館> (春帆樓) 及<赤間神社> 後, 旅行社安排約半個小時參觀<唐戶市場> 的行程…..位於下關的<唐戶港>,隔著關門海峽與對岸北九州的<門司港> 遙遙相對, 自古便是日本最大的河豚批發集散地,每年九月份,當第一批河豚上市的時候,這裡都要舉行這種熱鬧而隆重的河豚開市儀式。 對於生魚片敬謝不敏的我而言, 説 […]
< 赤間神宮> 位於壇之浦北面的半山腰上 , 原本是座小寺院,名為<阿彌陀寺>, 原本是祭祀於十二世紀源平爭霸期間<壇之浦之戰> 中駕崩的幼主<安德天皇>的寺院。明治八年(1875)以政令更改阿彌陀寺為 <赤間神宮>,所奉神靈仍為享壽僅八歲的安德天皇。 有如龍宮造型的赤間神宮就是祭祀安德天皇的神社, 依據海底龍宮城的形象所建成的水天門 […]
下關(Shimonoseki)原為<赤間關>, 又稱為<赤馬關>,即一般所認知的<馬關>,位於日本本州島的最南端,和九州島間隔著「關門海峽」(下關–門司)。甲午戰爭清朝敗戰,光緒二十年(1895) 4月17日,清方代表<李鴻章>和日方代表<伊藤博文> 便在此地之<春帆樓> 內簽訂了攸關台灣前途的《馬關條約》。 「春帆樓」原來是 […]
<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建於明嘉靖九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祇的地方;地壇又稱<方澤壇>,總面積約37.4公頃,主要分為內、外壇,周圍有皇祉室、方澤軒、宰牲亭、齋宮、鐘樓、牡丹園及神庫等等特色景觀,是中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且最大的一座地壇…. 從地壇公園主門入口進來,會先經過一座高大宏偉的牌樓,高13.5公尺,牌樓彩繪精細獨特,正面有『地壇 […]
<正陽門> 俗稱<前門>,原名<麗正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城內正南的城門,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緣,前門大街北端,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僅存城樓與箭樓。北京城僅存內城東南角樓往西延伸的一段城牆,城樓則除了<德勝門>及<永定門>外,就剩這<正陽門>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十七年(1419)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80 […]
<明十三陵>是明代皇帝中其中13位的陵園通稱。集中位於北京北郊昌平縣,陵區範圍40平方公里,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十三陵規模宏大,體現了明代(1368-1644)帝陵建築工藝的最高水準。其選址審慎、設計施工精細、用材考究。其佈局除滿足禮制外,與自然環境作密切結合,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 明十三陵最早建造的<長陵> 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最後建造的 […]
<天壇公園>位於北京城區南部。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佔地約二百七十公頃,是明清代帝王孟春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現存的北京<天壇>建築群便是壇廟建築中的傑作,更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 建築群在建築形式和佈局上很有特色,圍牆南邊是方的,北邊呈半圓形,以應「天圓地方」之說,主要建築物都是圓形的。整個建築群共有祭壇兩座 –祈穀壇在北,圜丘壇在 […]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明代碑記中就稱其為<天下第一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俗稱<關溝>。<居庸關>的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央….. 城所在之山,屬太行余脈,是太行八徑中最北面的一徑。兩山夾峙,一水旁流,艱折萬狀,車馬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