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三) 泉州 李贄故居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 ,明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李贄,福建泉州晉江人。泉州是溫陵禪師住地,因又號溫陵居士。 二十六歲(1552)中福建鄉試舉人。做了二十多年小官,五十一歲(1577)做雲南姚安府知府。 從五十四歲(1580)起,他就辭官不做,過著獨居講學的生活。 李贄做官的時候敢於和上級衝突;去官以後,並不回鄉隱居,而是依靠朋友。 初到湖北黃安,和耿定理 […]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 ,明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李贄,福建泉州晉江人。泉州是溫陵禪師住地,因又號溫陵居士。 二十六歲(1552)中福建鄉試舉人。做了二十多年小官,五十一歲(1577)做雲南姚安府知府。 從五十四歲(1580)起,他就辭官不做,過著獨居講學的生活。 李贄做官的時候敢於和上級衝突;去官以後,並不回鄉隱居,而是依靠朋友。 初到湖北黃安,和耿定理 […]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初名「順濟廟」。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奏請重修順濟廟, 永樂十三年(1415)再次重修,並更名「天妃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感念媽祖有助清兵攻取台灣, 更廟名為「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坐北朝南,占地1.8畝,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中軸線上為照壁、山門、正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中軸兩側分布著東西闕(鐘鼓樓)、東西廊、 東西軒、涼亭、齋館 […]
泉州,簡稱泉或鯉,又稱刺桐城、清源、溫陵,地處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 是閩東南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北宋時期,泉州經濟更加繁榮。皇佑年間(1049–1054)「泉州城內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 , 是全國絲織中心之一,與杭州並稱一時之盛! 所產綾羅綢緞和絹傘絹扇與青白瓷器、生鐵、銅鼎、鐵針、銅瓦以及糖、酒、茶葉、桂元干、桂林干、 紙張等,都 […]
輕井澤 (Karuizawa) 是日本天皇的渡假勝地,位於長野縣東南部,有「小瑞士」之稱。 淺間山的山麓平地上。四周為淺間山、鼻曲山、碓冰嶺等山峰環繞,夏季氣候涼爽,由於位在海拔約 1000m 的高原地帶,落葉松和白樺樹鬱鬱蒼蒼,充滿清爽的綠意與西歐風情的異國情調, 因此在 19 世紀末,就成為日本有代表性的避暑勝地。 輕井澤位在日本長野縣東南佐久郡町,四周環繞著山岳,淺間山橫列在北方擋住冬天的寒 […]
江戶時代,輕井澤是中山道上的一個宿場,其東側為中山道上著名的碓冰峠,因為翻越碓冰峠要 花不少時間,所以往來的旅人往往會在輕井澤留宿休息後再出發,輕井澤也因此得以繁榮。 在輕井澤宿(舊輕井澤)的附近還有沓掛宿(中輕井澤)、追分宿(信濃追分),合稱「淺間三宿」, 是眺望淺間山勝景的寶地。 明治時代時,雖然輕井澤一度因宿場町的功能喪失而沒落,但1886年夏天加拿大傳教士 Alexande […]
榛名山山頂中央有破火山口湖– 榛名湖和海拔1390米的中央火口山—榛名富士,周邊更圍繞著 最高峰1449米的掃部嶽、天目山、相馬山、烏帽子嶽、發梳山等海拔1300米左右的群山,呈現出 複雜的山形特徵,自古以來為山嶽信仰的物件,在山的西南角建有榛名神社。 榛名山是妙義山、赤城山和上毛三山的總稱,是雙重式火山。 破火山口呈平坦狀,有中央火口丘的榛名富士和火口原湖──榛名湖。 在 […]
五稜郭(ごりょうかく Goryōkaku)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由江戶幕府在蝦夷地的箱館(現北海道函館市) 郊外建造的一座星形要塞。 箱館開港時,原本建於函館山山麓的箱館奉行所搬遷至五稜郭。 然而,在慶應2年(1866),江戶幕府在城池建成後僅兩年,隨著江戶開城而滅亡,五稜郭由箱館府接管 一段短時間後,在箱館戰爭中遭到舊幕府軍佔領,並且成為其根據地。進入明治時代後,城內除了一棟建築物 外其餘全數被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