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位於昔日淡蘭官道的要津,從艋舺(萬華)出發,
經錫口、水返腳、 五堵、八堵、暖暖、四腳亭至瑞芳,
古道至此一分為二,一往九份,經燦光寮,出澳底;
另一往猴硐,越三貂嶺,至頂雙溪,再經由草嶺入宜蘭。
瑞芳為淡蘭古道必經之地,
也發展成為行旅往來的補給中繼點。
今日的瑞芳老街則是日據時代因採礦及鐵路開通設站之後,
才發展起來的新市街,大致分佈於瑞芳火車站後站的瑞芳街、逢甲路一帶,
曾是昔日瑞芳最繁華的地區, 如今發展已遠落後於前站。
老街上的老房子大都已翻新,僅剩零星的舊屋, 雜處於街道及巷道內,
瑞芳老街既缺乏像三峽、大溪、湖口那 樣的整體老街格局,
也沒有九份、金瓜石山海兼具的美景,
也就難以引起觀光客的注意………
逢甲路166號的廖建芳古厝,是一棟傳統的樓仔厝,保存相當完整,
騎樓有優美的砌磚拱廊,拱圈底處搭配西式的洗石子裝飾。 二樓採水泥牆面,
山牆有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裝飾,山牆上的匾額以洗石子雕塑「廖建芳」商號。
從這棟老房子,可以遙想當年街景盛況。
續行,不久就來到逢甲路29號的「義方商行」。
這棟老房子是瑞芳鎮上最著名的建築物,
曾是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的企業總部,
猴硐著名的瑞三礦業就是他所創辦的,
至今猴硐介壽橋頭的懷德亭內還有他的紀念銅像。
李建興,出身平溪窮苦農家,從從事煤礦包工,承攬日本礦業公司的礦務工程。
昭和5年(1930), 李建興舉家遷至瑞芳,興建「義方居」。根據資料,
「義方」二字緣自《三字經》的內容:「竇燕山, 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李建興有個五兄弟,故取此名,以為勵志。
昭和9年(1934),日本三井煤礦認為猴硐地區的煤礦逐漸枯竭,
於是將礦權轉讓給李建興。 李建興因此成立瑞三礦業公司,設總部於此,
幾位兄弟同心共同經營。
瑞三礦業更深入地下探勘, 發現蘊藏量更豐碩的煤層,
煤產大增,李建興從此建立了煤礦事業版圖。
光復後,李建興獲官派出任首屆瑞芳鎮長。
在政府培植下,瑞三煤礦成為台灣最大的礦業公司。
瑞芳因此而更趨繁榮,
全盛時期,瑞芳成為台北縣第一大鎮。
然而,隨著礦脈枯竭,採礦結束之後,瑞三礦業的榮景不在,
瑞芳的繁榮亦隨之沒落。
這樣的老街,
保留了更多的歷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