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舊稱「簪纓」。簪纓是古代官宦的冠飾,

代表高官,而由於開墾時的深坑地形狹長猶如簪纓,

而有了這樣堪輿學的地名。

傳說清代到日治時期當地的原住民接連出草,

當地漢人被趕盡殺絕,唯獨「深坑仔」聚落平安無事,

後深坑便漸漸成為全區名稱,

而深坑也是形容此地形為四面環山的低深凹地。

深坑地區的興起除了是淡水與宜蘭之間陸上交通必經要道外,

茶葉、樟腦等產業與臨景美溪的水路優勢使深坑興盛一時,

石碇、坪林至宜蘭的農產和貨物會在楓子林的渡口上船,

沿著景美溪往下游運行,深坑當時便成為茶、染料與

樟腦集散地,曾經作為文山堡的行政中心。

清代即發展的老街由於依傍著景美溪有渡口,

街形與河岸平行,沿街設店,店舖狹窄而深,

這樣才能戶戶臨河,巷弄垂直河岸以便運送貨物,

這樣的巷弄類型在臺灣河港聚落非常常見,

包含大稻埕、淡水與三峽老街。

深坑德興居是目前深坑街中唯一的市定古蹟,

為清代黃澤所建,興建了三進的傳統民宅,

而在日治時期1928年黃德隆將一進改建為

仿西洋式的洋樓,

立面為四面三開間,

除了絢麗的山牆和洗石子泥塑藻飾外,

特別的就是他滿滿的彩色花磚,

是當時中街最具代表性且華麗的建築。

而這棟三棟相連的三層黃家故居,

屋主為茶葉與礦業為主,致富後所興建,

取名「隆記德興商號」。

三間三立面,正面為巴洛克風格的裝飾牌樓,

頂上並有閩南式女兒牆,廊柱則為「亭仔腳」式,

外觀像個拱門,用紅磚砌成。

中間門楣,鑲有「德興信記」四個石質大字,

兩邊間則是「孝悌」、「忠信」,

三間門柱都鑲有長長的對聯,

不外乎一些勉勵做人處世的詩句。

深坑老街上之「德興居」為黃重殊派下子孫黃德隆,

經營雜貨、煤礦致富後所改建。

相傳黃德隆在指南宮夢見呂洞賓指示,前往九份開採金礦,

因而發跡成為深坑街上巨富,後並捐建指南宮的福德祠與七星池

做為回報,且於昭和元年(1926)起造三層樓之洋樓街屋,

名為「德興居」,成為日治時期深坑街最豪華的洋樓,

也是目前深坑老街的代表建物;

這是德興居背後的傳奇故事。

黃重殊派下以黃宗河與黃祖濤最為有名,

黃宗河父親黃重殊,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科名鄉,

1835年來台,在拳山堡萬順寮和石碇一帶墾殖,經營大菁、

茶葉及樟腦生意,獲利甚豐,後遷居深坑。

黃宗河身為長子,自幼聰穎,七歲已能代父計帳,

並管理各種帳目,九歲入學讀書,最喜兵書。

長大後繼承父業,更進而於台北大稻埕設「興記」經營,

並加入「茶郊」,生意興隆。

官職(從三品武官)游擊,統領七營,

是清代深坑人士出任官位最高者。

黃宗河於1894年因甲午戰爭率兵抗日而入祀

台北淡水忠烈祠。

黃祖濤為黃宗河二弟,同治年間中秀才,

日治初期,黃宗河遠去廈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二十四日,死於廈門,

享年四十九歲,清廷追贈為武翼都尉。

黃祖濤則留在臺灣,與日人合作,以維繫其宗族勢力於不墜。

明治28年(1895年),黃祖濤出任日本政治之保良局長,爾後又

擔任深坑廳參事等職,曾獲日本總督府頒授紳章。

黃宗河女黃阿娥是第一位進入深坑公學校之女子(1901),

率先開創女性接受教育之風氣。

至黃德隆時,其家族已躍居深坑茶葉之巨擘。

黃德隆,並插手金礦等業,確立其宗族在深坑的龍頭地位。

其一手創立深坑信用組合,使其宗族數十年來

一直是深坑農會最有勢力的一股力量。

大正九年(1920),黃德隆擔任

木柵指南宮福房管理人。

隆記所指即為黃德隆……..

「德興居」成為日治時期深坑街最豪華的洋樓,

也是目前深坑老街的代表建物。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