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舊名「打狗」,位於臺灣南方,原有馬卡道族居住於此,

在日治時期建設成小具規模的港口市鎮,並於1920年將「打狗」

更名為日語同音的「高雄」,

之後在1924年設市,

成為臺灣重要的港埠都市至今。

清治時期,鹽埕埔為鹽埕埔庄的主要聚落,

屬於鳳山縣興隆內里,與大竹里的鹽埕庄隔後壁港(古愛河的

分流,即今日的大溝頂)相鄰,

曾以「鹽埔曉鷺」列入「打狗八景」之一。

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9月25日,臺灣總督府公布

將大竹里的鹽埕庄、旗後街、烏松庄,與興隆內里的鹽埕埔庄、

哨船頭街等五個街庄合併成為「打狗」(街庄層級),

納於大竹里轄下。

大正九年(1920)全臺行政區改制時,

將「打狗」改制為「高雄」大字。

鹽埕區為高雄市開發最早的貿易重鎮,也是舊時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鹽埕區在昔日的高雄市不論在歷史、地理、政治、文化、經濟或

社會地位上,在高雄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因而早期的「鹽埕埔」是高雄市繁華的代名詞,

也是全市政治、經濟和社會中心。

鹽埕新興街是當年著名的中藥商店街,

也是高雄早期少數專業街區,連棟街屋的轉角是老字號「慶雲藥行」,

藥行創辦人黃慶雲是日治時期「鹽埕五虎」之一,

也是澎湖移民高雄商貿、中藥界重要代表人士,

曾任前興業信用組合長。

連棟街屋於戰後有「樓外樓」大酒家進駐,

促使附近地區聚集許多酒樓餐廳,帶動當地的繁榮,

連結大舞台戲院、鹽埕町市場,紅磚老建築見證了大時代

的繁榮與興衰,兼具歷史與美學,

文史工作者都呼籲具有保留的價值。

慶雲藥行在大正年間建於當時多中藥行聚集的鹽埕町二丁目,

由日治時期高雄地方仕紳、「鹽埕五虎」之一的黃慶雲創立,

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


慶雲藥行建築為三層式七連棟磚造街屋,

以平英式砌磚法構成,臨路口轉角處設計為圓弧狀,

在二樓處設有露台,並以托次坎柱裝飾,

是典型大正年間流行的仿歐式街屋。
.
.
.
民國104年(2015),因後代屋主另有改建計畫,

該棟街屋險些被拆除,所幸在各界努力奔走之下,

慶雲藥行成功以「原鹽埕町二丁目連棟街屋」之名

登錄為高雄市定古蹟。


但是幸運逃離拆除命運的慶雲藥行,

至今都仍沒有修復的動靜,

騎樓也因為建築年久失修成危樓而架上鐵圍欄,

實在有點可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