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一帶最早的紀錄追朔到光緒19年(1893) 基隆河淘金客從猴硐溯溪而上
發現九份小金瓜露頭,隔年5月發現大金瓜的金脈露頭,露天岩石似如金瓜形狀
故名「金瓜石」,成為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礦體最寬處可達百米以上,這裡主要採金跟銅,
有兩塊比較大的礦區,分別為北方的本山礦場、南方地勢高的樹梅礦場。
百二崁古道則是昔日九份、金瓜石往來武丹坑、燦光寮經過的一條古道,途經舊茂風聚落。
這條古道見諸於日治時代的《臺灣堡圖》(1898~1904),是一條百年古道。
據說早期原是平埔族人哆囉滿社族人的一條社路。
哆囉滿社,很早以前就是出於歷史文獻之中。蔣毓英著的《臺灣府志》(1689)記載:
「哆囉滿社出金。」 而更早以前,西班牙、荷蘭人的文獻亦有哆囉滿的記錄。
西班牙人、荷蘭人佔有台灣期間,都曾派遣探險隊,前往哆囉滿尋金,卻無功而返,
至今台灣東部許多地方都有哆囉滿的地名或社名。
光緒十六年(1890),在八堵修築鐵道橋樑的工人,無意間發現基隆河有金沙,掀起了一股基隆河淘金熱。
蜂湧而來的淘金客,續溯著基隆河向上游尋金,後來又溯著基隆河支流大粗坑溪,而於光緒十九年(1893)發現
小金瓜露頭,次年, 又發現大金瓜礦脈,「哆囉滿」黃金之地,終於被人發現,
也從此開啟了九份、金瓜石的黃金歲月………
十九世紀末,九份、金瓜石山區,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礦業聚落,
來自四方的尋金客,來此落腳,尋求致富之機會。
原本偏僻的荒山劣谷,因採金而形成一個個礦村小聚落,
如大粗坑、小粗坑、金獅坑、茂風等。
開車沿草山公路往上走, 繞往樹梅坑的方向。幾分鐘後,繞過山頭,
來到樹梅產業道路叉路口,於是在這裡停車,步行往樹梅坑。
樹梅礦場如同金瓜石的本山礦場,是一座露天開採的礦區。
金瓜石一帶,由於長期採礦,礦源逐漸枯竭, 傳統挖礦坑,用人力開採的方式漸不敷成本。
於是採礦的後期,在本山與樹梅礦床的露頭部份, 便改採用重機械以掘進方式, 直接在露天開採。
這種挖掘方式,也成為台灣採金史上的一種特色。
樹梅礦場看不到礦坑口, 而呈現出一幅因露天採礦而挖出層層如梯田般
的裸露空礦的光禿山峰。
原本的青翠山巒因開礦而挖成一層層的梯田狀。
礦場廢棄後,曾經忙碌吵雜的礦區,如今成了寂靜的山丘, 空佇於此,
散發出一種詭異而迷人的氣氛。
樹梅礦場也和本山礦場一樣,是開採本脈礦體的露天礦場,
但它位於礦體的南端,與本山礦場中間隔著一個山頭。樹梅礦場可以從本山礦場沿礦區
道路往南行,或從102號公路往草山─樹梅的開礦道路進入,均可抵達。
樹梅礦場的岩石主要為矽化的南港層矽岩,及
少量的矽化頁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