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車站是劉銘傳鐵路的終點。日治時期將原有路線部分改線,並計畫向南興建

縱貫鐵路,同時將新竹車站改建為木造站房。

現今站體於大正二年(1913)完工

建築樣式結合了巴洛克風格與德式哥德風,具有陡斜的屋頂,為整個車站帶來優美典雅的異國情調,

加上厚實的紅磚牆壁,讓設計繁複的建築更顯莊重,線條分明的設計點綴著細緻的裝飾

是台灣最古老的現役站房之一,目前為國定古蹟。


 

 

明治三十五年(1902)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開始拓寬道路並拆除淡水廳城的城牆與城樓

新開闢的驛前大道(今中正路)成為往後新竹市區的中心

21日縱貫鐵路大湖口(今湖口)~新竹段改良完成後恢復通車,同時廢除新車車站

614日建造木造的第三代站房於現址,屋頂以文化瓦鋪成。


 

明治四十一年(1908)開始建造第四代站房,

站址與迎曦門連為一氣,成為新竹市放射型道路的中心點

大正二年(1913年)331日第四代站房(新竹驛)完工,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囑託松崎萬長設計

建築樣式屬於巴洛克風格,與台中車站等二層英式磚造建築不同,

融合了德式哥德式建築的元素,在《臺灣建築會誌》描述本站能夠呈現純粹的德國風格


當時候車室區隔為頭等與三等2種等級,右側為頭等候車室,最左側則是三等候車室

三年(1914325日附屬的事務室完工。昭和五年(1930年)新竹~香山間雙軌化完工。

昭和九年(1934)紅毛(今竹北)~新竹間雙軌化完工。


 

昭和二十年(1945515日站房屋頂遭同盟國軍轟炸而部分毀損,

至戰後的民國38年才整建完成………

1998623日省政府審定為省定古蹟,199971日改為國定古蹟


2000年鑒於站房老舊和年久失修,經內政部編列預算,由新竹市政府整修。

20111130日整修竣工。

2013331日站內舉辦竣工100周年慶祝活動


 

設計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囑託松崎萬長曾留學德國,於明治四十年(1907)任職於總督府土木局,

後也擔任設計基隆車站(已拆除)與台灣鐵道飯店(臺北大空襲時炸毀)的建築師

松崎的設計採用德國哥德式建築的造型元素(例如鋸齒狀山牆),融合盛行於大正、昭和初期的

巴洛克式樣,為德國式樣建築於臺灣的代表作,除做為城市的玄關外,亦有誇耀帝國統治的意味

屬於樣式建築(Mannerism

其建築風格迥異於同時期總督府所建造的其他官廳建築

此外,新竹車站原為紅磚壁體,正值台灣興起紅磚建築潮流的時候1910年代(如西門紅樓與三井倉庫),

後改採仿石壁洗石子牆面。

 

 

四片急斜式馬薩式屋頂,上覆銅瓦,並以細短石柱收邊,以多立克式柱頭收尾

屋頂前段下方開有兩個牛眼窗。中央盔甲式四面鐘塔取自羅馬式穹頂。

牆壁在戰後曾改為白牆黃柱式的粉刷,直至2000年新竹市政府復原其洗石子牆面,

並將屋頂換為綠瓦,鐘塔的時鐘也同時恢復運行


 

玄關設計為突出且比例修長的拱圈門廊,上方有三角形的山牆

玄關兩側各置一個瓶狀圓柱,石柱的臺基刻意墊高,故柱子不長,

屬於托斯卡納柱式,柱頭具豎條紋裝飾。

 

大門與剪票口內側分別具有水平與三角形山牆,與托斯卡納壁柱的浮雕裝飾

站房前廊的鑄鐵柱以半球型的乳丁裝飾

站房屋簷下方對稱排列兩種拱窗,拱窗上有超尺度之拱心石,並以幾何線條裝飾

站房柱體、牆壁轉角與開口部四周,都加強仿石造收邊。

整體建築雖繁複卻不失莊重,嚴肅卻不失親和

裝飾較同時期的台中駅更簡潔………..

 

新竹轉運站啟用後,已經漸漸改善了火車站前的壅塞問題,

如今新竹市政府交通處規劃,預計完成新竹火車站前的大改造,

藉由如英國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Railway Station)的線條延伸設計,

以及參考東京有樂町車站和哥本哈根的城市公園(Superkilen park)的規劃,

提昇整體的視覺穿透性,並做到人車分流的概念。


 

據規劃,火車站前庭廣場、站前廣場及兩廣場間的中華路,

未來都將統一規劃鋪面材料與植栽,並參考國外案例,採簡約大方的線條設計,

既有的花台與矮牆也將一併拆除,以達到視覺通透與開闊的效果。

 

火車站前將會有不一樣的風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