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問(1497-1576)字子裕,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試第二十八名,後參加會試第七十六名。嘉靖十七年,登進士第二甲第十八名。
授戶部主事,監徐州倉,後升任南京職方,遷車駕郎中、廣東僉事。
明史.列傳 220卷記載:王問,字子裕,以學行稱。嘉靖十七年成 進士 。
授戶部主事,監徐州倉, 減羨耗十二三。以父老,乞便養,改南京職方,遷車駕郎中、廣東僉事。
行未半道,乞養歸。 父卒,遂不復仕。築室湖上,讀書三十年,不履城市,數被薦不起。
工詩文書畫,清修雅尚, 士大夫皆慕之。卒年八十,門人私諡曰文靜先生。
王問人稱仲山先生,工詩文,能書法,山水近南宋院體,別具面貌,亦擅人物、花鳥。
工書畫,尤精山水,風格蒼老,一掃纖弱之風。
畫中常以濃墨畫雜樹槎差,縱橫交錯,不拘成法;茅屋數間則以工細的淡墨畫出。
用筆渾厚老健,筆墨輕重、濃淡、動靜的對比與襯托,都恰到好處。
可惜王問之作,傳世不多……
王問自幼聰慧,9歲能詩文,且喜繪畫。後就學於邵寶創辦的二泉書院,並拜其門下。
之後學業大進,品行端方,於正德十四年(1519)中舉。嘉靖十一年(1532)會試又中試,但未參加殿試,
回無錫繼續讀書。6年後才赴京廷對,考中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時已42歲。
初授戶部主事,監徐州倉,管理有方,降低損耗十分之二三。
後調南京兵部,任車駕郎中,能體恤士卒疾苦。其時倭寇常犯境,均作好防範,
預先調查登記民間英武雄健者,動員他們及時應募。招募後,給予豐厚餉米;
到他們被裁撤時,還常有餘資可以帶走。
有人向兵部告發,請加追奪。王問毫不畏懼,據理力爭。
王問事父甚孝。在京城時期,准備迎養父親。但父親不願離開家鄉,
囑其畫30把扇子,各題詩一首。
老人日用其一,仿佛兒子每天侍奉在例。
此後王問又調任廣東僉事,赴任行至桐江(今浙江桐廬縣),
因思念老父,決心不再南下,棄官回無錫,終養其父。
從此,他淡於仕進,留戀湖山林泉。
在無錫惠山聽松庵之側(今聽松坊)、城東照春門外綠羅庵舊址(今綠塔路附近)
和五里湖南岸寶界山麓等處均築有別業。
隱居在寶界山房(又稱湖山草堂)的時間最長,30年不履城市。
嘉靖三十三年曾同秦翰、顧可久、華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
結詩社於其間。
明萬曆四年(1576)逝世,終年79歲。
傳世畫作有《左江寫山水》卷、《聯舟渡湖圖》卷 (現藏南京博物館)、
《漁樂圖》軸(現藏日本東京靜嘉堂)、《絕山獻圖》 軸(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
《孤嶼秋色圖》軸(現藏無錫市博物館)。
書法作品有《湖山歌》碑、《行書》卷(現藏無錫市博物館)。
詩文集有《仲山詩選》、《初筮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