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南線的年代則較略晚於北線,大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
隨著移民向深坑、石碇、 坪林拓墾而逐漸形成的。
大約在道光年間(1821-1851),就有泉州人從艋舺搭乘木筏沿新店溪、 景美溪上行,至石碇一帶開墾。
後來,1860年左右,安溪人陳合興墾號進入坪林開墾,部份村民則繼續深入往坪林東南山區,
經湖桶村,越過梳粧樓山、鴛嘴嶺,至石牌,走往礁溪、宜蘭, 而形成了早期的「淡蘭古道南線」。
這條路線又可稱之為「北宜古道」。
跑馬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線的其中一段,位於石牌、礁溪之間。
跑馬古道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這條古道為何稱做跑馬古道呢?
這由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 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所以有「木馬路」之稱。
二次大戰期間, 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
北宜公路完成後,這條道路便逐漸沒落而荒廢,
後來礁溪鄉公所重新整理這條古道,於是命名為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從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往下走,經上新花園,抵達礁溪五峰路,全長約6.7公里。
約分為三段: 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
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
菁華路段為第二段的3.1公里,
因此,大部份的遊客都選擇走這一段古道。
跑馬古道寬約三公尺,以碎石子路為主,路寬闊好走。
將車停放在上新花園附近,採訪了最輕鬆的走法……….
跑馬古道的導覽地圖有註明,這竹林左側有一日據時期駐在所遺址,
沿途卻無所見,僅看見路左側有一間簡易的農寮而已,也沒有豎立解說牌,
或許駐在所遺址已經消逝。
往前走,仍是竹林夾道,路旁還有不少野薑花。
竹蔭林道,清涼消暑。接著就來到了猴洞坑溪。有一石橋越溪。
橋旁上游處有清澈淺潭,溪岸有一巨石,刻著跑馬古道四字,此石稱為「跑馬勒石」。
約十分鐘,來到一處舊礦場,這個礦區出產黑鉛礦,
民國五十一年時, 台灣黑鉛合名會社及文山礦業所曾在此開礦,經濟效益不大, 後來礦場就封閉了。
繼續往前走,約二十分鐘,抵達山神廟。
來到一處觀景台,正遙遙面對著龜山島。
解說牌寫著「風水傳奇,龜蛇守海口」,
龜山島被民間視為是龜神的化身, 與蛇神共同守護著蘭陽平原這片好山好水。
又有民間神話版本則擬人化地說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女兒蘭陽公主, 龜山島則是海龍王的愛將。
兩人相戀,海龍王得知後大怒,將龜將軍變成龜山島, 將蘭陽公主化成為蘭陽平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
只能遙遙相望,苦苦相思,而龜將軍情深義重,從此無怨無悔的守護蘭陽平原。
雖是神話故事, 倒也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浪漫情愫。
約幾分鐘,抵達十一股溪,這裡有民眾搭建的「玉龍居」涼亭。
日治時期,十一股溪的上游有一聚落,約十幾戶人家,地名稱為「十一股」。
約十分鐘後,路旁有昔日的木馬及木馬道的實物展示。
而從此處可以眺望蘭陽平原, 北宜高速公路宛如一條長蛇,不見頭尾,蛇形前進,
穿越蘭陽綠色大地,游向蘇澳而去。
過木橋,古道繞行於山腰,地勢漸下,
從這裡起,沿途可眺望蘭陽平原礁溪、頭城一帶的平原美景。
走出林蔭路,漸有展望, 但也漸有日曬,漸走就漸有悶熱的感覺。
此處已接近古道南端出口,
但因車輛停於上新公園處,便就此折回………..
後來再開車來到南口的登山口,拍照存照。
為此趟的古道之行做個結束。
跑馬古道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的界線上,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
沿著礁溪頭城的猴洞坑溪河谷直下,即北宜公路石牌站附近,下坡至五旗峰風景區,
全長約七公里,其中有三公里在國有林班地界內。
是輕鬆地健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