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元年(1723)台灣北部設淡水廳,最先入桃園區的漢人是福建漳州人藍勇,時在雍正四年,
當時遍地荊棘叢生,易於割傷人畜,墾民商旅每以為苦,因而名其居地為— 虎茅莊。
大規模開墾團之到來為乾隆二年(1737)粵籍墾主薛啟隆招募的,墾區從龜山經桃園到八德,
設公館於桃園,這一帶草店(簡陋商店)林立。十年有成,田野盡闢,桃樹成行,春來桃花艷放,煞是美麗,
乾隆十二年(1747)莊名遂改稱桃仔園。地名中帶 「仔」字,說明移民以漳州人為主。
隨移民而來奉為地方保護神是為開漳聖王,不過廟宇是直到嘉慶十八年(1813)才修成的,即今之景福宮。
自此熱鬧市街在廟的周圍發展,築土垣以加強治安。
當時桃園市的平地都已是漢人地,稱為桃澗堡,澗指今中壢一帶稱為澗仔壢。
道光年間(1821-1850)北部經常發生械鬥,桃園、中壢都築城自保,市面繁榮。
日據之初,「桃仔園」隸屬於台北縣淡水支廳,後陸續改為「桃仔園廳」、「桃園廳」之桃澗堡。
作為廳治之所在地後,即擴大合併大樹林、小檜溪、大檜溪成為桃園區。
大正九年(1920) 設街庄郡役所,並將舊桃園及中壢區之一部分,以及埔子區之大竹圍、新興、新莊子、福星、中興等庄地,
合併為大桃園街,改稱新竹州桃園郡桃園街。
明清兩代,黃氏族人渡海來臺者,多屬黃守恭派下。
清乾隆中葉(1756——1775),黃昌倉、昌積、昌賢三兄弟,由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墾今天桃園大溪一帶,
黃姓子孫繁衍成了大溪第一大姓。
一百二十多年前,黃姓宗人黃石添、希隆、玉麟發起創建黃氏家廟,並總理建祠全般事宜,
終於在庚申年(1860)落成啟用,現大宗祠神龕上高挂江夏堂橫匾。
黃氏姓源,出自姬姓。族人絕大多數以江夏為郡望,各派一致奉漢朝名列二十四孝的黃香為共祖。
按 : 江夏黃氏大成宗譜的紫雲始祖守恭公世系分譜中稱,元方公為香公第十世孫,為入閩始祖。
傳至岸公、崖公,分派為二:崖公遷居泉州,傳下有守恭公,為紫雲開宗始祖。
岸公遷居莆田,其後復支分三派,即莆田派、檗谷派、(廣東)南雄珠璣派等是也……
江夏是漢朝在武昌一帶所設的郡名,當年黃香學識之博,時人稱天下無雙 ,江夏黃香。
江夏聲名之旺,無出其右者,歷來各地黃姓,均以郡望江夏為榮,相傳至今。
在桃園街道上的日治街屋中 , 保存最完善的街屋建築正是原義隆軒佛具店 ;
山牆上的泥塑清楚標示著黃姓的字樣 …….
另位於景福宮大廟後側三角窗的街屋, 同樣有著黃姓的商號 ;
可見黃姓在桃園地區所佔的影響力。
光復之初 , 桃園街改為新竹縣桃園區桃園鎮,之後由於新竹市升為省轄市,桃園鎮成縣治所在地,
民國35年1月成立桃園鎮公所,將桃園、大樹林、小檜溪、大檜溪、水汴頭、埔仔、中路、崁仔角等8大字
36區改為25里,民國39年實施地方自治,劃出桃園、新竹、苗栗3縣,仍為縣治所在,
桃仔園日後之發展規模從此底定,此後工商發達,人口集中,市容日趨繁盛,
民國60年4月21日升格為縣轄市,正式列入現代都市之林。
不久之前已升格為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