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地區處於台灣本島之中央,東側為中央山脈,

西側有國姓之深谷,南邊憑日月潭為界,北邊倚關刀山為屏障,

地形十分險要,

加上四季溫和,其豐富的自然環境

提供了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

很久以前,有埔社布農人與眉社泰雅人各自分別居住在

埔里的南北兩側,成為埔里近代歷史之最早主角。

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

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

1825年,分散居住在台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

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

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

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

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

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

前來開墾居住。

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劉銘傳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設埔裏社撫墾局,

埔裏社撫墾局至日治時期仍然沿用。

1895年清廷割讓臺灣及澎湖。

7月28日日本軍警部隊聯合進入大埔城,

後成立埔裡社民政支廳,同年12月改為民政部埔里出張所。

1896年設置埔里地方法院、埔里社監獄署。

3月地方行政官制度改正,成立埔里社支廳。

6月至8月間日本在臺第一個原住民相關事務管理機構

撫墾署成立,並開始運作,各地共設11所,

7月23日埔里社撫墾署開辦。

1903年設立埔里區役場,處理地方行政事務。

1920年改埔里社為埔里街,設置能高郡役所

轄管埔里街、國姓莊以及番地。

埔里街,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

轄屬臺中州能高郡,為能高郡役所所在地。

埔里街轄域內分為埔里、大肚城、枇杷城、珠子山、

挑米坑、生蕃空、烏牛欄、房里、水尾、牛相觸、

牛眠山、福興、史港坑、小埔社、大湳、水頭十六個大字。

埔里大字下有「埔里」、「梅子腳」、「茄苳腳」小字名。

埔里街道上的街屋多集中於所謂的十字大街。

舊街位置則在南興路一帶……

完整的街屋也集中於中山路及西安路

的十字路口周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