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584.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在宜蘭市中山公園內的東南側角落,有座造型典雅肅穆的石砌碑塔,碑體下方刻著設立此碑的緣由,

上方則有「獻馘碑」三個大篆字; 為了見證一段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 靜靜矗立在那裡,已有將近百年的歲月。

DSC04582.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DSC04583.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原來宜蘭高山上的原住民族泰雅人, 曾有出草獵首的習俗,尤其自吳沙入墾蘭地後,更以種種原因,常與漢人

發生衝突,清朝數次派兵圍剿,總是徒勞無功,甚至鎩羽而歸。

到了日治時期,日軍使用新式武器,剿撫並用,恩威並施,費盡力氣終於降服了強悍勇猛的泰雅人,

從此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並誓言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

DSC04586.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DSC04590.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當時宜蘭仕紳為了紀念心腹大患得以解除,於是籌募經費,在1909年,興建了這座與傳統石碑大不相同、

形制頗為特殊的獻馘碑納骨塔,塔下深埋泰雅人所獻出的武器、與所馘獵的頭骨。

DSC04585.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DSC04587.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獻馘碑的『馘』指的是首級的意思,

以前泰雅人有出草的習俗,所謂『出草』就是下山來獵取漢人或噶瑪蘭人的首級,泰雅人會出草的情況有二:

第一是部落有災禍或慶祝活動時,要以貢品來祭拜祖靈,而人頭即是最高貴的貢品,第二是泰雅族的

男性表示成年的象徵,即是獵取人頭。

DSC04592.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到了日治時代,宜蘭廳長覺得此行為過於野蠻,故發動出兵圍剿,泰雅人在不敵的情況下投降,雙方並訂約

廢除出草習俗,故泰雅人將一些出草用的番刀、弓箭及獵取的人頭交予日本政府,並由日本政府設碑,將這些東

西埋於碑下,故此碑的涵義,也可代表漢人、泰雅人與噶瑪蘭人的和平對待相處,

立碑人皆為當時地方士紳或秀才、舉人。

DSC04596.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碑文如下:

 

蘭邑僻在台灣東部,背山面海,沿山一帶以上,俗有呼為生番者,性極慓悍獰猛。說文曰:獸足謂之番。

意者生長深山,日與獸伍,未経王化陶鎔,生番命名是之取尓。其居,上巣下窟;其食,羶肉酪漿;其種,族異名分;

其俗,身文躰裸,其酬酢往來,既禮義廉恥之不知;其出沒隱見,魑魅魍魎之難測。殘忍成習,戕殺為勇。

或持刀劔、或帶銃炮,或三五成群、或什佰聚黨;或白晝遽下山麓、或黑夜突入人家,或潛伏曲徑襲人以不及窺、

或逕落平原傷人以不及料。嗟嗟!災禍之烈,何止殺身;冤慘之深,孰如喪首。

DSC04588.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清政府嘗憫焉,亟思為民除害;又以覆載攸同,不忍加戮。乃於設隘隄防以外,屢為招安。

無如其梗化不服,何興師問罪;又無如其負隅相抗,何改隸以來戎馬倥傯,官斯土者類因平匪事忙,未遑及此。

而生番之嗜殺如故,上下百有餘年,街莊人民、山隘士卒遭害難以數計。

DSC04591.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及中田廳長蒞任,首講理番之策,以建治安之基,乃築警藔、設隘線。

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自清水溪始,迄同四十一年六月抵大南澚止,星霜六易,布置已周。

犄角以制之,威武以壓之,又興化育以啟其愚,通貿易以利其便,撫綏備至,感召最神,遂有以使之去逆効順。

一自南澚平、眾社服,乃扶老攜幼,稽首於軍前,曰:「今而後,世世子孫皆感生成之德,毋復行兇肆害。」

為悉致所馘顱骨,且獻其兵器以謝罪焉。於是殘魂慰,群情洽,民番共睦,人鬼相安。

DSC04589.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我蘭自開闢至今,何曾有此盛事?爰是,紳耆倡捐,閤邑響應。

因為築塚建碑,以安亡靈;且俾尓熙來攘往者,得以知聖世之澤及枯骨雲。

 

明治四十二年三月,宜蘭廳下紳士商庶總代李紹宗、江錦章、陳掄元、波江野吉太郎、藍新同具。

 

林拱辰撰,島田正幹書。

2004312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DSC04593.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DSC04594.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DSC04595.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公園內的忠靈塔碑是1936年由武營遷來,正面為「忠靈塔」三次,立碑者署名為台灣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柳川平助。

碑背面刻有文字「改修由來」,落款日期為昭和十一年八月。 忠靈塔碑現況為局部遭受破壞。

DSC04580.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DSC04581.JPG - 宜蘭中山公園  獻馘碑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於該址立有解說牌。

中山公園早期園內另有設置忠魂碑和婢女擇配喻示碑,

可惜終戰後已不知去向……..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