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邨圳起源於清代之永安陂和萬安陂。於日治期間1909年,將此二陂和草陂合併為後邨圳,
並加整修,於大正元年(1911)整修完成,範圍涵蓋海山、擺接、興直和八里坌四堡,灌溉面積
達3400~甲,取代瑠公圳為台北廳第一大圳。
「後邨圳改修碑」係大正元年(1917)當時的台北廳長所建立。
後邨圳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永安圳(張厝圳)、萬安圳(劉厝圳)及草埤等三溝埤合併而成,
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1745),當時地主張必榮出地、張沛世出資開鑿永安圳,引入
大嵙崁溪(今大漢溪)的溪水,灌溉現在的新莊西盛和二重埔、三重埔一帶的農田;而萬安圳則由
劉承纘與佃農共同開鑿,用來灌溉新莊中港厝、五股等農地。
歷經清朝、日治及國民政府三代整理修建,使其灌溉面積廣達三千三百甲,早年灌溉面積
南到板橋、土城、北至樹林、新莊到八里坌一帶。
七十年代起,新莊農地經變更移作住宅區和商業區,後邨圳道皆作為都市排水道用,
隱沒在加蓋馬路之下。
彭福里水源街旁,有兩座建於日治時期、看來毫不起眼的碑記 :
「後村圳水路設計者─劉彰之碑」及「後村圳改修碑」……..
日治時期新莊郡守水利組合長在昭和四年(1929)豎起「劉彰之碑」,數十年來,當地里民
為感念劉彰貢獻,數十年如一日,不論晨昏、年節,每天總有到碑前來祭拜和灑掃,感謝
劉彰設計後村圳德披澤民……
彭福里民間甚至自費擴建碑亭、並於碑前設置巡守箱,居民引水思源情節令人感念。
據立於昭和四年的劉彰之碑上所記載,劉彰是後邨水路設計者,
推斷劉彰極有可能就是清時整修劉厝圳(萬安圳)的劉和林。
矗立在劉彰之碑旁的高達3公尺巨型「後村圳改修碑」,則立於更早的大正六年(1917)。
後邨圳改修碑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整建後村圳,提升灌溉面積設置的紀念碑。
原址為現今水源景觀運動公園內,興建於大正六年(1917),上有臺北廳長署名,
並由鹿港書法名家鄭貽林書丹,刻工精美,筆法俐落,保存良好。
碑文中提及後村圳於明治四十四年(1910)完成改建,
「圳水滾滾,增澆六百九十甲,幹線三里(條),支線七里,以沃海山、擺接、興直、
八里坌四堡,三千四餘甲…」,
可見當時水圳磅礴之勢。
「水汴頭」為圳水之分水閘,為圳道重要設施 , 則位對面扶輪公園內。
樹林後邨圳改修碑及水汴頭目前名列新北市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