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上海闢為商埠以後,許多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

一幢幢商業大樓拔地而起。外灘成為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



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等,都大多集中與此。

外灘也是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

外灘建築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末,1843年怡和洋行在外灘建造的一幢兩層樓房作為開端。

這個時期建造的樓房大都仿英國鄉村建築風格,或是帶有寬大內長廊陽台的券廊式洋樓。





到了1849年,已經有11家洋行在外灘建造了這樣的建築。

到了19世紀60至80年代,這些建築開始翻建成仿文藝復興式建築,

諸如第一代滙豐銀行大樓。這批建築中目前唯一尚存的只有英國駐滬總領事館一處。




第二階段始於19世紀末,止於20世紀初。

這個時期由於上海房地產行業繁榮造成的地價上漲以及新材料,例如水泥的引進,外灘建築




有近一半進行了重建。這一類建築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層增高,一般為三到六層,風格

也轉變為了折衷式。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匯中飯店大樓。




第三階段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此時上海外灘的天際線也已基本形成。

在這一階段,外灘的不少建築開始被翻建成大型的高層建築,多數是8層以上。




建築風格也漸漸趨向於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室內的設施更加完善,裝潢與裝飾更為精緻,

如上海最早安裝冷暖氣設備的滙豐銀行大樓。

外灘的三座高層建築——沙遜大廈、中國銀行大樓和百老匯大廈便是在這段時期建。


「外灘」全長約1.5公里,東面西臨黃浦江,西面為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

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建築群。




由於外灘建築名稱和使用者更迭頻繁,而門牌號碼卻長期相對穩定,

因此上海市民通常用門牌號碼來稱呼這些大樓,如「中山東一路3號」或「外灘3號」。



目前外灘共擁有風格迥異的建築二十多座,

已經全部被登錄為上海市歷史建築……



1995年9月30日,由上海市檔案館與黃浦區人民政府聯合籌建的外灘歷史紀念館正式開館。

紀念館以大量的歷史照片為主,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檔案文獻、實物,展示了上海開埠150年來

外灘的變化歷史。


在紀念館裡可以從外灘的發展軌跡研究上海的發展歷史。

是一處充滿人文氣息的場所……

 

(部分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