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街上流傳著一句話:「九萬十八千」。指的就是當時暖暖街上九戶人家有上萬財產,十八戶人家
有上千財產。昔日的暖暖街是河運中心,大青(染藍布用的顏料)、茶葉、煤礦都在此運轉,當年的
暖暖街雖然只有二公尺寬,卻是重要的商業大街,這句諺語正可反映昔日繁華的風貌。
隨著日後基隆港的開港、鐵路的興建、基隆河的淤淺及茶、礦的逐漸沒落,
暖暖街的風華也由絢爛歸於平淡。
民國六十六年是暖暖老街改頭換面的重要一刻,拓寬工程將老街的亭子腳全部拆除,
老屋多半拆除後改建,舊街風情只待在巷弄中找尋…..
暖暖地名的由來為舊時住在此處溪谷的凱達格蘭族石碇社名「那那」的譯音;
漢人於乾隆年間入墾後,將原來居住在此處的平埔族人趕入深山中,
暖暖由寂寥的小聚落轉變成為有規模的小街肆, 其主要原因和後來基隆河開採沙金與
開掘煤礦是有很大的關係。
安德宮建於嘉慶六年(1801),歷經數次修整成為目前樣貌。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暖暖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廟前廣場兩旁還有介紹安德宮的歷史沿革及古今名人的碑林,頗具意義。
安德宮二邊門上的橫聯,左為「筆山拱北」,右為「溪水流東」,含意值得玩味。
到此宮時可順至暖壽山步道,此步道位於安德宮後山,山頂另有寺廟名為金山寺,
自戲台後方左行至底,再左轉至金光路57號旁拾階而上,約十分鐘,可遠眺八堵橋
與基隆河沿岸八堵與暖暖地區景色,心情甚為舒暢。
安德宮左後的巷弄中尚保留一石砌亭仔腳的古厝,
在周家古厝也被拆除後,是老街僅存的歷史見證….
廟的左側亦設有武英殿,供奉西秦王爺,即是靈義邵北管子弟戲會館,
靈義邵創立於咸豐九年(1859),前名原為興義軒,為避免北管西皮,福祿派別之爭
,才改為靈義郡,現為基隆規模最大的北管組織。
每逢節日慶典陣頭出陣時,隊伍聲勢是非常浩大壯觀。
乾隆年間,漢人從淡水要進入宜蘭,暖暖即為內河航運之終點站,可知淡蘭來往的商旅,
常在港仔口(暖暖)上岸落腳,此地便成為貨物集散地,造就了老街的興盛,
加拿大藉的馬偕博士於1872年來到台灣,從淡水經基隆河到水返腳再進入基隆。
當時暖暖是個貨物集散地,馬偕博士在1879年來到此地成立「暖暖基督長老教會」,
如今此教會已具有一百三十年的歷史….
暖暖公學校在1899年創校,民國卅年改為暖暖國民小學,校園內原本有三至四棵百年
老樹,如今只剩下校門口一棵百年茄冬樹。
據載暖暖街十六巷四十七號院子內,一張坐了幾十年的石椅,上刻「大正御大禮記念樹」
,經當地文史工作者追查,證實是昔日暖暖公學校,紀錄日皇登基所立之植樹紀念碑,
是一件頗具在地特色的文化財。
希望有一天能物歸原址…..
此街屋隱身於八堵火車站對面,
瑞八公路起點旁巷內…..是附近保存最為氣派的房子;
至於暖暖街內的老厝,早已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