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郵政業務歷史淵源,就不得不提劉銘傳。話說早期私人信件均交由「批館」代遞,
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曾大力提倡郵政、電信新政,並在大稻埕的建昌街一帶設立郵政郵局。
除了全省設有郵務據點外還增設郵票發行等措施。


進入日治時期後,原本僅服務日本人的軍郵局, 一直到1896年才開放給台灣人使用,
此後台灣的郵政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

有鑑於郵政業務與當時的鐵路運輸有密不可分關係,所以在台北駅附近建立了「台北郵便局」,
以負責全台的郵務工作。



直到日本戰敗國府遷台後,由於郵務工作日漸擴大,在郵政總局遷往別處之後,
該處所遂改為「台灣北區郵政管理局」。
 


台北郵政總局完成於昭和四年(1929),是台灣近代建築發展過程中,在形式與結構皆有所
突破的作品。計者是栗山俊一





在這座三層樓的巨大建築上,使用了經過簡化後的古典語彙,就像當時的一般公共建築,
正面入口處設置拱廊玄關,因基地面臨廣大的北門圓環,正面寬度被延展得與兩翼差不多。



形式方面的處理較具特色的是正面牆外立四對哥林柱,女牆平直,只露出一小段的山頭,
個形式雖不脫古典的色彩,但已具備現代建築物的簡潔精神。




在構造方面,採用H型鋼骨樑柱及R.. 樓板,大廳留出二層樓之高度,精細的天花板
及柱頭,予人華貴莊重的印象。


二、三樓由四組對柱連貫撐起,融合埃及棕櫚葉及希臘「科林斯」柱式的風格,
上下連成一體,整體設計顯的非常特別。

外牆貼上的褐色面磚,這種面磚產自北投窯場,廣為1930年代台灣近代建築所運用。

台北郵局是一棟巨大的四層建築,裝飾簡單、線條簡潔。


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頭裝飾,
外觀上使用窗洞間內立雙柱分隔窗扇且分化成兩大一小的三開間正面,內部大廳挑高兩層,
構造採簡化設計,柱子與大廳天花板的古典雕刻,十分細緻優雅,

今日的臺北郵局,由於位在北門旁邊,又稱北門郵局。


台灣光復後,因不敷使用,屋頂上被加上一層,而且入口玄關被拆除,
換貼粗俗的大理石,殊為可惜….


目前正處於整修階段,

不知之後將以何面目示人?




位於對街的日治建築,紅磚倉庫樣式,山牆上的商號隱約透露出其背景;

據資料顯示:

該建物為原三井物產倉庫…..


話說台北城內,清時便有商業聚集的石坊街、西門街、北門街、府前街及府後街等,
到了日治時期仍是主要的民間街道,經過了市區改正
仍然保持原有的輪廓,除了立面
被改為折衷主義樣式的歐洲風建築外,



這五條街道也是後來本町、表町、京町、大和町及榮町的範圍所在。





京町為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四丁目,在本町之西,今博愛路、開封街一段
、武昌街一段、永綏街、浣陵街各一部均在町內,博愛路在當時名為「京町通」。

博愛路的前身正是清時的「北門街」。


如今在和漢口街路口一帶,有超過50家的照相機店面聚集,

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相機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