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竹縣文獻委員會出刊新竹文獻會通訊記載: 鳳山溪南岸的犛頭山, 為昔日平埔族<道卡斯族> 舊社。
乾隆十二年,有竹塹社「熟番」衛什班者,曾率眾移住於此,墾闢種植。乾隆二十七年,淡水同知<胡邦翰> 曾招徠漢人開墾,但效果不著。乾隆四十六年,始有廣東陸豐人二十戶約六十人,開闢附近之枋寮莊。
繼於乾隆四十九年,有廣東鎮平籍八人,開拓新埔 (相傳開闢地址,在今縣立新埔國中附近)。
同年又有鎮平籍移民十餘戶,約三十餘人來此,乃漸以成莊,其土著「番人」,均相率地徙。
可見枋寮地區的開發,更早於新埔 ; 又因竹北六家<林先坤家族> 的入墾, 聚落亦多由此繁衍….
就在余宅<下邳堂>的右後方不遠處, 義民路邊上方山腳底邊, 隱約有一華麗古厝;
便借由田間小路上行逼探究竟 ,
古樸的三合院, 土埆造的土塹牆面覆以紅磚, 簷下泥塑雖不華麗, 卻已與眾不同…
額曰<耕讀傳家>, 經查資料記載是<范家古厝>。
續往前行,近義民廟周邊, 褒忠路旁有古厝,是為<問禮堂>, 顯然為六家林氏族裔。
過了義民廟至<新瓦屋>, 顧名思義此處定有古厝….駐車入巷弄之內探尋,果然見有兩間三合院傳統公廳建築;
其一已改建新穎; 另一間則維持原貌,隱身於新建洋房之側, 門額依然為<忠孝傳家>
前埕邊的植物姿態新穎,不知其名號?
此處名為<新瓦屋>, 難道是竹北芒埔的新瓦屋裔下?
臨近的三合院古厝<渤海堂>,只可遠觀….
忽然想起位於<鳳山溪> 南岸的 <文山路亞東段> 附近的文山國小, 似有古厝待尋,隨即轉往;
位於山邊,前面已有新建社區擋住視野, 三合院形制的古厝, 前有矮牆,內有禾埕….
門額上寫著<忠孝堂> 字樣, 因地緣關係無疑與竹北林家有所淵源。
似無人居住,但有惡犬看顧; 只得躡手躡腳趨近,深怕觸怒狂吠,
相較於先前所訪之問禮堂及忠孝堂, 此間更為精緻;
只是反倒已形荒廢….
透過近五趟的造訪,也幾乎將新埔地區之家廟,老街,傳統民居等盡數搜羅,
新埔地區不愧為文史豐沛之地,宗祠之多及其個別所具備之特殊性及背後的人文色彩,
作為一處開放的 <宗祠博物館> ,當真是實至名歸….
幾番探訪之處,若也能一併納入規劃,也將不會有任何遺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