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台灣通志》記載,一位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白蘭氏>首先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所謂的<淡蘭>淡即淡水廳,以艋舺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宜蘭),而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即稱為「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的。目前所知的路 […]
據《台灣通志》記載,一位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白蘭氏>首先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所謂的<淡蘭>淡即淡水廳,以艋舺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宜蘭),而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即稱為「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的。目前所知的路 […]
<陳虛谷>(1896-1965) 本來是和美鎮南邊潭墘地方一戶貧窮農家的第三個男孩,年幼時就過繼給和美鎮北邊塗厝大地主<陳錫奎>當養子。陳虛谷過繼給和美的首富之後,從此走向不一樣的人生。今日仍保留在和厝路上的這一棟稱為<默園>的洋樓,即係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文學詩人<陳虛谷>的故居 默園洋樓完成於昭和五年(1929)年,係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文學 […]
彰化縣花壇鄉位於八卦台地的西北麓,距彰化約六公里,境內岩築村有一座風景優美的佛寺….<虎山巖><虎山巖>創建於清乾隆初年,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建築巍峨,環境清幽,清代即被列入邑治八景之一,稱為「虎巖聽竹」。也是中部三巖之一 (另有清水巖以及碧山巖) …..現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臺灣民間奉祀<觀音佛祖>的庵堂, 多以<巖>稱呼之 […]
<大坪聚落>距離三坑子約一公里之處。沿著中正路三坑段(台三乙)往石門水庫的方向,約在公路七公里指標處,過石門二號橋,左轉石門路時。 左側有路斜入可前往永和宮….穿過廟前空地,進入曲巷中,此處形成一傳統聚落,此即是所謂的 <大坪聚落> <大坪聚落>是個傳統的客家聚落,大坪地區較三坑子地區更靠近山區,因此在房舍的建築上大多較為低矮,巷弄非常狹窄且彎曲, […]
昭和三年(1928)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並將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台北公會堂」。 公會堂正式動工是1932年11月23日,工程費時四年,於1936年11月26日完成….. 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設計(井手薰設計之作品包括有: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原 […]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共兩層高的這棟紅磚洋樓為明治四十一年(1908)所興建的洋式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而該建築獨特的地方,就是其外觀為正立面樣式。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其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台 […]
<三坑老街>的範圍大致上是以<永福宮>為聚落核心,向外至黑白洗,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當時的老街以廟口為信仰的中心,可以說當地居民日常買賣以及聚會的重要場所…..三坑老街只是短短一兩百公尺而已。走進老街拐個彎,就遠遠望見街底, 充滿滄喪的<永福宮> <永福宮>位於老街底,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也是三坑子居民的信 […]
大正六年(1917),日本人修築桃園大圳,圳水引自大漢溪,造成大漢溪水位驟降,三坑子因此喪失水運碼頭貨物轉運的功能,市況趨於蕭條。近來,縣府規劃三坑鐵馬道與其它自行車道一起串連假日除前來感受老街的風韻以外,騎乘鐵馬悠遊於鄉間小道之間,御風而行,也是不錯的遊樂….. 老街入口周邊有數家自行車出租店,每次一百元,無須自己攜車前來 一般均以老街中的 <永福宮>為騎乘出發點, 這次 […]
桃園龍潭<三坑子>,位於大漢溪的河階地,憑恃著大漢溪的舟楫之利,成為大溪與內陸的聚落(如龍潭、關西等)之間的水陸轉運站,昔日市況繁榮,<三坑老街>因此有<龍潭第一街>的美譽。日治時期,由於大漢溪逐漸淤淺,陸路運輸興起,公路、鐵路漸漸取代水運,三坑子亦漸趨於落沒。 從龍潭往石門水庫的台三乙公路(中正路三坑段)約5.5公里附近,左轉永福路,可通往三坑老街。左轉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