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位於臺北縣平溪鄉,取一個假日,一道來遊山玩水,順道走走<十分老街>,,,,,<十分車站>是可以搭車來,再步行去<十分瀑布>,,,,但要上<五分山>最好自行開車前往,或者是你打算翻山越嶺,或以單車攻頂? 沿<鄉道106 >來到十分寮,一般都將車停在<十分大橋>旁,然後沿著斜波道上行,即可見到老街的大樹下,,,,, 向左行,前 […]
同樣位於臺北縣平溪鄉,取一個假日,一道來遊山玩水,順道走走<十分老街>,,,,,<十分車站>是可以搭車來,再步行去<十分瀑布>,,,,但要上<五分山>最好自行開車前往,或者是你打算翻山越嶺,或以單車攻頂? 沿<鄉道106 >來到十分寮,一般都將車停在<十分大橋>旁,然後沿著斜波道上行,即可見到老街的大樹下,,,,, 向左行,前 […]
清乾隆32年(1767),十五世祖<陳計勃>,<陳計淑>渡海來台,寄居竹南,道光3年(1823)因盜匪猖獗,舉家遷移至宜蘭,初居員山<鴨母寮>,至於咸豐6年(1856)舉族遷徙<擺厘>興建宅院,即是被稱為<陳家家廟>的<鑑湖堂>。 <鑑湖>為地名,位處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大坑,湖面周圍約3里,水清如鏡而得名。道光三 […]
<善化> 原是西拉雅平埔族所居住的地方,名叫<目加溜灣社>(Backloan),,位於中山路上的<慶安宮>,創建迄今已有三百年,,,,,1636年荷蘭人曾在此設荷語教習所,並設教會及牧師,教化當地原住民,,,至今廟埕裡上留有一口<荷蘭井> 1624年荷蘭人入據臺灣南部,1935年曾派兵討伐當地<目加溜灣社>土番,爾後設教會及荷語教習所,教 […]
<span style=”><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在家中排行第六,因為臉上凹凸不平,被稱為六麻子、劉麻子或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人,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台灣省<首任巡撫>。 <劉銘傳>出生窮苦,11歲喪父。18歲時放棄讀書。之後投靠<李鴻章>的淮軍開始,加入對& […]
<白米甕砲臺>位於基隆港西岸高地,和東岸的<社寮砲臺>互為犄角, 形勢險要,屬於制海砲臺,直接面對外海,自古即是防衛要塞,,,,,, 然而這<白米甕>之實,及<荷蘭城>之名恐怕要好好家以考據及澄清, <臺灣通史>中記載: < 天啟三年(1629),荷人來,借地於土番,不可,給之曰: 願得地如牛皮,多金不惜,,,許之,乃剪皮為縷,周圍 […]
<社寮砲臺>位於基隆東岸和平島高地,和西岸的<社寮砲臺>互為犄角,形勢險要,屬於制海砲臺,直接面對外海,自古即是防衛要塞,,,,,,清代稱<山仔砲臺>,現存<社寮東砲臺>及<社寮西砲臺>,西砲臺則位於管制區內, 話說和平島<社寮島>,古稱<雞籠嶼>,,,,, <臺灣通史>中記載:< (萬曆)三十七 […]
前文提及<章草>的由來及發展,因敵不過行草書的流逸,逐漸淡出舞台, 然而自元以來,仍有許多書家予以發揚,並從中吸取養分,轉換成自我風格,因而成為大家,流傳於後世….. 明 宋克 <勸學文>元代由於推行種族政策,漢人知識份子多仕途不順,故多淪為職業書畫家, 在此之前,人们已對宋末的怒張燥露,師法不古的書風早已心存不滿,當<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被統治者禮 […]
<章草>是漢代出現的一種書體,,,,,秦漢之際,秦篆的俗體演變成古隸( 或稱秦隸),古隸的正體逐漸發展成成熟的隸書,,即稱為<八分>,而其草寫的俗體遂發展成草書,即<章草>,,,,至東晉時,由<真書>及<今草>取而代之 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元帝,宣帝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時代….. 從<居延>及<敦煌&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