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市區早期是一個重要的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居住地。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 (即現在之玉井、石子崎、山上、商庄、 百瓜寮、石仔井、新庄等地)往來台南必經之地, 搬運產物往台南府販賣,均經此地,常在樹下休息, 因無處買食,鼓勵附近新港住民(新和、社內村方面) 到此地零售 食物以便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 因此稱此地為「新市 」。 據正史記載,本地於荷蘭時期稱「新港社」, 漢人入墾後改為「新港 […]
新市區早期是一個重要的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居住地。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 (即現在之玉井、石子崎、山上、商庄、 百瓜寮、石仔井、新庄等地)往來台南必經之地, 搬運產物往台南府販賣,均經此地,常在樹下休息, 因無處買食,鼓勵附近新港住民(新和、社內村方面) 到此地零售 食物以便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 因此稱此地為「新市 」。 據正史記載,本地於荷蘭時期稱「新港社」, 漢人入墾後改為「新港 […]
昔日的新港社,就是現在新市區社內里, 橋頭祖亭更是昔日平埔族人群聚所在地, 位在台江內海東岸, 即四大社之一的新港社所在, 最特別是荷蘭人在此建第一座教會,教導平埔族人使用契約, 被發現的新港文書是以羅馬拼音平埔族語所成的番仔契, 文史工作者稱之為新港文書。 之後,漢人來台, 新港社的平埔族往新化、左鎮、內門一帶避居, 在內門的墓碑上還發現有新港字樣。 社內里東北、北邊分別與三舍里、豐華里相鄰,西 […]
西拉雅族活動地理位置而言,其中新市區的社內村 是西拉雅族新港社(SincKan)的所在地, 新港社譯義為新開拓的平埔社,曾受荷藺人教化, 並在社內建有學校功能的教堂,新港社同時也是最早和 漢人接觸的平埔族,漢化程度相當深, 新港社人和荷人、漢人雙方約契的對照文件後來整理編輯成 著名的「新港文書」,是歷來研究西拉雅系平埔族語言和 文化的重要文獻。 昔日的新港社,就是現在新市區社內里, 位在新港社大道 […]
三舍,是臺南市新市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區中部略偏北並延伸至北部中央地帶。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三舍里不含北半部西側及 北半部東南側、大營里西南端、港墘里西北端、 新市里北部、新和里北端。 日治初期,三舍地區為一(舊制)街庄,稱為「三舍庄」, 隸屬於新化里西堡。該庄北與灣裡街為鄰,東與大營庄為鄰, 南邊為港仔墘庄、新市街、新店庄,西邊為橋頭庄、道爺庄。 大正九年(1920),廢 […]
林邊鄉舊稱「林仔邊」,係由於早期漢人移居當地時, 見當地樹木繁茂,而在此大片綠色叢林旁建立聚落,故名。 1920年日本人設街庄時, 將「林仔邊」簡化為「林邊」。 林邊鄉早期是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放索社的活動範圍, 約在清乾隆年間形成聚落。1920年實施地方改制,易名為「林邊」, 於此地設置「林邊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管轄。 鄭吉慶是林邊鄭家安記第六代,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回國後, 約於1937年在此設立 […]
姚家祖籍江蘇吳興,明末清初時就已經移居至福建地區, 以林邊地區奉祀三山國王的信仰來說,姚家先人可能是隨著 潮汕地區的移民潮拓墾進入林邊。 姚家是清領時期自潮汕地區移民進入林仔邊拓墾的家族之一, 在林邊國小操場後側曾經擁有屬於姚家的傳統建築群, 最大規模的祖厝是面寬達七開間的大厝, 如今僅存較完整的古厝則為五開間, 姚家其他古厝的相關資料照片, 大都在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 引起之水災遭到水損佚失, […]
林邊「姚家古厝」位於中林村林邊國小後方的忠孝路, 屬於單進多護龍三合院格局, 正廳五開間面寬與左右護龍均做出挑簷廊, 台度下洗石子崁貼彩磁面磚, 窗楣上施作泥塑與貼飾磚, 左右護龍裝飾色樣豐富,均衡對稱。 而正廳簷廊斗拱上鳳凰托木雕工精美,栩栩如生, 是林邊鄉眾多古厝群中,難得保持完整木雕、彩繪工藝 與居家機能的傳統民居。 姚家祖籍江蘇吳興,明末清初時就已經移居至福建地區, 以林邊地區奉祀三山國王 […]
姚家古厝落成於日治時期昭和3年(1928)。 姚家是清領時期自潮汕地區移民進入林仔邊 拓墾的家族之一, 在林邊國小操場後側曾經擁有屬於姚家的傳統建築群, 最大規模的祖厝是面寬達七開間的大厝, 如今僅存較完整的姚家古厝則為五開間。 姚家祖籍江蘇吳興,明末清初時就已經移居至福建地區, 以林邊地區奉祀三山國王的信仰來說,姚家先人可能是隨著潮汕 地區的移民潮拓墾進入林邊。 姚家古厝屬傳統閩式三合院, 左側 […]
枋山鄉在早期為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加祿堂社的故地。 此地約在1860年左右才有漢人進入開墾,因為此地有座小山 經常發生山崩而命名為「崩崁頭」, 後來覺得不雅也不吉利, 便採用閩南語諧音「枋山」替代。 1875年,清廷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原屬蕃界的恆春半島 設置「恆春縣」,現今的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等地 都成了漢人開墾地, 為了將上述三地與西部的漢人大本營連接起來, 因此在枋寮到車城的海岸間劃設一條狹長走 […]
楓港是屏東縣枋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舊名「風港」,位於該鄉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楓港村、善餘村。 其為南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南迴公路由此為起點, 同時也是省道台1線、台9線的終點,以及台26線的起點所在, 傳統上是臺灣西部通往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三十年(1765) 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 1628年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