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鑼鄉,舊稱「銅鑼灣」,位於苗栗縣中南部, 關刀山山脈西北側,苗栗丘陵東側。北毗苗栗市,西臨通霄、 西湖兩鄉鎮,東鄰公館、大湖兩鄉,南接三義鄉。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 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 為匪首,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 被焚掠一空, […]
銅鑼鄉,舊稱「銅鑼灣」,位於苗栗縣中南部, 關刀山山脈西北側,苗栗丘陵東側。北毗苗栗市,西臨通霄、 西湖兩鄉鎮,東鄰公館、大湖兩鄉,南接三義鄉。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 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 為匪首,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 被焚掠一空,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後來向東發展, 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新設屯營, 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 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嘉義縣太子宮保,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貫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 嘉義縣太子宮保,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貫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 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嘉義縣太子宮保, 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新營位於明鄭時期,命名多個屯營之處,包括「新營」、「上營」、 「中營」及「下營」(今下營區)、「舊營」(今鹽水區)、 「柳營」(今柳營區)、「林鳳營」(今六甲區)、 「後營」(今西港區)、「大營」(今新市區)等, 上述均為臺南市境內之地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 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嘉義縣太子宮保, 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 […]
柳營區舊名「查畝營」,鄭成功軍隊編制與「二十八宿」相同, 「查畝營」應為「女宿鎮」屯營之地,故俗稱「查某營」, 後演變為「查畝營」。 而「柳宿鎮」軍團屯營之地可能與「女宿鎮」屯營之地毗鄰, 故此兩鎮屯營之地合稱為「柳營」; 一說是因明鄭時期在此設置查測田畝的軍營而得名。 日治時期當局認為「查畝營」地名不雅,便以此地居民姓氏 大宗的劉姓,取日語音譯為「柳」,易名為「柳營」。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 […]
文獻所稱的「查畝營」是柳營的舊稱。 《台灣通史》稱它和鄰近的林鳳營、新營「皆鄭氏屯田 之地,以強兵保國」。 但這一帶原為平埔族哆囉嘓社的領域,他們世居在此。 其風俗習慣,根據乾隆16年(1751)《皇清職貢圖》記載: 「服飾大略與諸羅等社同。男以竹片束腰,曰箍肚,欲其漸細。 能截竹為簫,長二三尺,以鼻吹之。歲時,婦女多以糍餌相餽餉。 又按府志,哆囉嘓社男女成婚後,俱折去上齒各二, 彼此謹藏,蓋亦終 […]
柳營區舊名「查畝營」,鄭成功軍隊編制與「二十八宿」相同, 「查畝營」應為「女宿鎮」屯營之地,故俗稱「查某營」, 後演變為「查畝營」。 而「柳宿鎮」軍團屯營之地可能與「女宿鎮」屯營之地毗鄰, 故此兩鎮屯營之地合稱為「柳營」; 二說是因明鄭時期在此設置查測田畝的軍營而得名, 日治時期當局認為「查畝營」地名不雅, 便以此地居民姓氏大宗的劉姓,取日語音譯為「柳」, 易名為「柳營」。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 […]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