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農田水利會名稱從日治時期迄今,歷經多次變更調整,今日的名稱源起於民國64年,臺灣省政府按照灌溉水系, 將當時的豐榮、大甲、后里、苑水裡等四個農田水利會,合併為臺灣省臺中農田水利會,會址則設在原豐榮水利會的 舊辦公廳舍。 五福圳舊稱大甲溪圳或牛罵頭圳,興設於雍正11年(1726),係由牛罵頭土官提倡,以及莊民合作。 首先開鑿五福圳,接著有金裕圳、國姓廟圳等建造完成。 由大甲溪楊厝寮取水,灌溉清水 […]
台中農田水利會名稱從日治時期迄今,歷經多次變更調整,今日的名稱源起於民國64年,臺灣省政府按照灌溉水系, 將當時的豐榮、大甲、后里、苑水裡等四個農田水利會,合併為臺灣省臺中農田水利會,會址則設在原豐榮水利會的 舊辦公廳舍。 五福圳舊稱大甲溪圳或牛罵頭圳,興設於雍正11年(1726),係由牛罵頭土官提倡,以及莊民合作。 首先開鑿五福圳,接著有金裕圳、國姓廟圳等建造完成。 由大甲溪楊厝寮取水,灌溉清水 […]
社口楊姓家族的開基祖為泉州府同安縣人楊咸曲(1733-1802),係南安楊氏霞露衍派15世。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楊咸曲、楊咸仙兄弟由泉州府同安縣蔡壩後洋鄉渡台,在台灣府彰化縣(轄今台中、彰化一帶) 大肚溪河口北岸的五汊港(梧棲)塗葛窟登陸,落腳於寓鰲頭(清水)。 楊咸曲生三子,長子舒崑(1770-1791)、次子舒獻(1778-1852)、三子舒霧(1788-1829)。 咸仙則 […]
蔡蓮舫(1875-1936),名占開,號雪橋,為清水蔡源順家族的成員、日治時期中部仕紳。臺中一中共同創辦人。 蔡蓮舫先生,清水大戶「蔡源順」之後代,里人尊之,稱之為「九老爹」。 生於清光緒元年,卒於昭和十一年,享年六十有二。 清水蔡家祖父蔡鴻元,經營海上貿易,自創元順號,往來大陸沿海各省,經營得法,家道日隆,蔚為地方巨族。 父執輩蔡懷斌(字時超)承繼父兄,主持「蔡源順號」船務,貿易以樟腦、 […]
該地地名起源「菁埔」為昔日種「菁仔」的染布原料植物,因以得名。 該里北隔大甲溪與大甲區相鄰,並與本區頂湳、下湳、田寮、國姓、高東等里銜接, 總面積約4.1141平方公里,居民以從事農業為主,工商業為輔,農業以種植水稻、西瓜、韭菜等農作物為主。 居民飲用水以地下水為主,里內有簡易自來水設施,水質清淨,並有專人保養維護, 目前部份地區已爭取自來水水管設施。 灌溉用水取自高美圳、金裕圳、五福 […]
天水堂趙家古厝是兩進六護龍傳統建築,是清水保存完整的大宅院之一,古厝後倚鰲峰山麓,前院半月池 種植荷花與睡蓮,成為地理師眼中的風水寶地,建築的鳥踏、窗花、八卦窗都值得觀賞。 每年荷花開,風動荷搖,是趙家最熱鬧時刻,常有社群網站陸續有網友分享荷花照片。 趙氏古厝位於清水鎮的下湳里,地址雖然是編列在中山路476號,但這古厝卻不是在清水市區往大甲方向的大馬路旁, 而是在過了清水市區往大甲方向的外環道與中 […]
台中市大安區松雅村原名松子腳,原義應是「榕樹下」之意, 因早期全省各地將「榕」寫成「松」音,訛傳至今。 車站牌前仍有一棵正榕,是典型的「榕仔腳」。 雍正12年(1734)漳浦縣石榴鄉攀龍社人林成祖入墾大甲,率眾築大甲圳(疑今社尾溝),開墾社尾、橫圳、水柳、 松仔腳、腳踏、塭寮一帶的土地,歲入穀萬石。 乾隆中葉地圖標示本區域有大甲港,說明當時本地有腳踏港之稱,即為大甲港。 同治10年 […]
康熙40年(1701)前後.有部分漢人由鹿港北進並自大安港、白瓦厝港登陸,抵此拓墾,其間有閩籍之張、 林兩姓及粵籍邱姓族人率先開墾大安、鐵砧山腳、日商及九張犁等荒埔。 嗣後,本區一帶開墾日進而逐漸發展,清康熙45年(1706),閩、粵移民日眾,於今大甲地區已形成為漢人聚落。 雍正2年(1724),淡水廳同知王洲訂定化番狩獵及耕種之地,以利民眾申請開墾,於是來墾者激增。 康熙末葉以來,漳浦縣人林秀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