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居住之平曠草地, 相傳清康熙四十年(1701)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犁頭店(今南屯)來此開墾水田。 康熙五十五年(1726) 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荒埔「東至大山, 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梀加頭地。」 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牌,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後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 梀加頭位在大 […]
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居住之平曠草地, 相傳清康熙四十年(1701)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犁頭店(今南屯)來此開墾水田。 康熙五十五年(1726) 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荒埔「東至大山, 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梀加頭地。」 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牌,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後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 梀加頭位在大 […]
從早期原住民平埔族拍宰海(Pazeh)居住地岸裡社地區,往南行走到阿河巴荒埔(即現今之大雅)時,其境內西部 緊臨大肚山台地,在大肚台地之東麓山坡地,海拔約三OO公尺左右,統稱為橫山群, 包括今之西屯、橫山、秀山和忠義等區。 而有橫山仔庄地名,最早出現於乾隆6年(1741)年5月由劉良璧所完成撰寫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中, 這也是我們可找到大雅地區最早有文字記載之地名資料, 至於上橫山之 […]
秀山里原稱「上橫山」,位於大雅街區之西方約二公里處的小村落。海拔約170公尺的大肚山緩斜坡上。 在聚落西北至西方有突起小山峰群,統稱為橫山Kernbut群,海拔約300公尺。地勢從北北東,走向南南西, 橫列於山崗東側的村莊,又與南南西方之「下橫山」(今之橫山里)對稱,故稱為「上橫山」。 康熙末年,廣東大埔縣人張達京來台。雍正元年(1723)張達京(字振萬),以「張振萬」墾號,獨資與岸裡社 以「割地 […]
雍正初期,清廷提拔張達京為「岸裡」、「阿里史」、「舊社」、「烏牛欄」等四社的「總通事」, 負責辦理漢人與平埔族人之間的溝通聯絡,也曾參加多次的討伐建功,後來向清廷申請開拓荒地,便招其 兄長 張達朝、張達標及鄉黨來台,以「頭家厝」為開墾中心地,並居住於此,開始開發荒地, 包括頭家厝等十五處荒地,經過一段長而艱辛的時間,終於將荒地更成良田,面積達數千甲之多。 開墾開墾潭子鄉區域的主持者就是張達 […]
康熙末年,廣東大埔縣人張達京來台。雍正元年(1723)張達京(字振萬),以「張振萬」墾號,獨資與 岸裡社以「割地換水」方式訂立墾約,開鑿水圳,稱「下埤」「又稱葫蘆墩圳」,自樸仔籬築埤引進大甲溪水, 灌溉今神岡區、大雅區–上、下橫山、上、下員林、各一部份土地,面積約一九餘甲,其將水分作為十份,留二份 歸「番」灌溉,並年納粟 200石,以向平埔族人承墾; 另於雍正十一年(1733)張振 […]
清代時期,在台中乃至台灣地區,提起神岡呂家,可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神岡三角呂家最著名的就是興建了「筱雲山莊」。 其實,筱雲山莊的名稱來自這片林園中的一棟建築──筱雲軒。筱雲軒是書庫,是一個藏書閣,收藏了呂家歷代蒐集之經史 子集各種書冊,總數高達一萬兩千多卷,是清代公認的民間藏書第一家, 「筱雲」二字來自吳子光的題聯:「筱環老屋三分水,雲護名山萬卷書。」 呂家並沒有閉門藏珍,而是大方將筱 […]
神岡呂家先祖呂祥省於乾隆三十六年遷台,乾隆五十五年移居至三角仔庄, 祥省公之孫呂世芳傳奇似發跡後傳有五子,其中的長房即是呂炳南。 呂炳南,字耀初,生於道光9年(1829),祖籍福建省詔安縣,道光末年間入泮,旋而候補訓導,並於岸裡構建文昌祠, 設學堂,獎掖後進,對地方教育貢獻很多。 同治年間,廣東名士吳子光來臺,曾在此當西席多年,因此造就不少英才之士,中部文風之盛,實與此關係至深。 […]
林振芳墓園位於今神岡區大豐路與大富路交叉處,為多曲手台式,左側立有「榮恩下逮圖記碑」, 前方牌坊興築年代為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九年(1906),正面刻「長留遺愛」,圖記碑則為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立, 因林振芳於當地發展具有特殊貢獻,具歷史文化意義,裝飾手法表現地域風貌及民間藝術, 於民國93年4月13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社口林宅「大夫第」位於台中市神岡區社口村, 為清末與日治初期台中仕紳聞 […]
豐原早期名為葫蘆墩,是因此地最早為平埔族葫蘆墩社所居住,又剛好地形上由大甲溪漂流沙所堆積成三個小土墩, 遠處觀看形似葫蘆,漢人移民也以此來稱呼,著名的葫蘆墩圳流。 清乾隆中葉有漳州人來此開墾,漢人進入墾拓而逐漸形成街市…… 慈濟宮首次登上歷史舞台,是在乾隆42年(1777) 以「觀音亭」的名稱開始。 與其他古老媽祖廟相似,媽祖的香火由僧人與觀音菩薩信仰一同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