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在漢人入墾時,多以私設埤圳維持農田灌溉,因霧峰水利發達,所以農業豐富。 乾隆三十年間(1765),大墾戶吳洛(墾號「吳伯榮」)修建萬斗六圳,引烏溪灌溉約一千餘甲田園。 道光十八年(1838),霧峰林家林定邦修建『阿罩霧圳』(今霧峰圳),後因開墾土地面積逐漸擴增, 就將其他埤圳,如『番仔圳』、『丁台圳』、『南勢圳』等合併為中型水圳。 由於設施的完備,伴著促進商業興盛的土地『墾戶制度』,移 […]
早期在漢人入墾時,多以私設埤圳維持農田灌溉,因霧峰水利發達,所以農業豐富。 乾隆三十年間(1765),大墾戶吳洛(墾號「吳伯榮」)修建萬斗六圳,引烏溪灌溉約一千餘甲田園。 道光十八年(1838),霧峰林家林定邦修建『阿罩霧圳』(今霧峰圳),後因開墾土地面積逐漸擴增, 就將其他埤圳,如『番仔圳』、『丁台圳』、『南勢圳』等合併為中型水圳。 由於設施的完備,伴著促進商業興盛的土地『墾戶制度』,移 […]
霧峰舊稱「阿罩霧」,一說為出自平埔族貓羅社所居之地的原住民族阿罩霧社(Ataabu社,或譯阿他霧社); 另說則為此地東半部山區經常煙霧繚繞,因而得名。 乾隆年間,此地始設「貓羅新莊」。 而根據伊能嘉矩的考證,自清領時期,就出現霧峰一名,作為阿罩霧的雅稱。 霧峰地區自古為為平埔洪雅族貓羅社(Bnauro)、Ataabu社與泰雅族賽考列克群的聚居地。 明鄭時期隸屬於天興縣,清康熙時期,隸屬於台灣府諸羅 […]
位於大里農會西側不遠,德芳南路進士公園附近,有一塊神道碑, 碑上刻著:「皇恩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公墓」, 林允卿本名林文欽,光緒十九年高中舉人,世居的台中縣霧峰,墓碑有青石雕刻極為精緻美觀,墓前 左右豎立有石質旗桿一對,相當值得考究, 想探訪林允卿進士墓可由德芳南路進士公園附近的小巷進入,進入小巷之後有一大片稻田, 並有修車廠,詢問修車廠的人員即可知道詳細地點。 林文欽(185 […]
臺中國家歌劇院是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七期重劃區裡的大型公有展演空間,為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 歌劇院內擁有大劇院(2,007席)、中劇院(796席)、小劇場(200席)以及一個小型戶外劇場,另有餐飲空間與空中花園。 2005年的國際競圖由伊東豊雄獲得首獎。 2009年12月由麗明營造主建,2015年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 其獨創的建築工法(曲牆建築工法和水幕防火設計)也獲得專利。 歌劇院於 […]
位於大肚台地的望高寮因為地勢高起,視野良好,在此可眺望台中港、台中市和彰化大肚溪以南平地,為觀看 夕陽西下與夜景的好去處,附近的人常將望高寮稱為「東海古堡」。 這裡早期地處偏野碉堡、峭壁散分,夜間觀看夜景需結伴同行較為安全, 後來人潮不斷更吸引了小販商家到此形成集市,宛如一座不夜城,警車也常到此巡邏而安全許多, 附近的嶺東科技大學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常結伴到此遊玩, 望高寮已成為情侶浪漫夜景 […]
據台灣《西盛賴氏族譜·松陽七十二房考略》記載其先祖於東晉安帝四年(400)遷居潭州豐陸桴原(今湖南長沙一帶), 不久遷到虔州石城禮上里秋溪,至宋朝時期又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1369)又遷漳州府 平和縣葛竹社。 此外又有族譜稱,東晉時期,有位名叫賴忠誡的人任處州(今浙江麗水)太守, 至其孫賴碩等人時西遷入江西,定居於虔州陽都,其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 至唐末時,這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