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古稱「五汊港」,係因梧棲區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而得名, 由於乾隆35年(1770)與泉州府惠安縣獺窟島有進行帆船貿易,港內 擠滿接貨物的竹筏,因此又名「竹筏穴」。 清領時期之間也有「梧汊港」、「鰲西港」之稱呼, 直至光緒17年(1891),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 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意,雅化為「梧棲」。 梧棲港在明鄭時期已是移民主要登陸點之一……. 大正 […]
鹿港 草中 莊家古厝(天水堂)
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屬平埔族 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今仍留有頂番婆 (頂番里、頭崙里)的地名。 約在1681年明鄭時期晚期就有「馬鳴山」聚落出現。 滿清於1683年攻占台灣後,許多漢人和豪族巨富到台灣招工買牛、 引水闢地成為墾首,吸引大批移民,到1690年就向南開發到福興鄉, 這時台灣漢人有30萬。 清乾隆49年(1784),鹿港與福建泉州蚶江正式設口 […]
和美 火燒庄地區傳統民居
明永曆十九年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 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 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 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明治三十年修改地方官吏制設六縣三廳, 縣廳之下置辨務署,線東堡部份隸屬彰化辨務署, 線西堡部份則隸和美線辨務署,後於辨務署之下置街庄, 後再改街庄為區,以作辨務署之補助機 […]
記憶廢墟 (412)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 […]
記憶廢墟 (411)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 […]
線西 徑口厝地區傳統民居
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 1909年,管轄線西地區的彰化廳改為彰化支廳,隸屬臺中廳, 線西地區為下見口區,轄有十五張犁、頂犁、下犁、下見口等4庄。 大正九年(1920) 廢廳置州,下見口區 […]
線西 下見口地區傳統民居
「線西」意即「半線(今彰化市)以西的地方」, 其由來係於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分為半線東保、半線西保, 其後清廷亦將「保」易為「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為「線西」一詞出現之始。 線西曾地名為「下見口」或「下徑口」, 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 所以稱為「見口」。 1920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改為線西沿用至今。 線西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臺灣海峽, […]
線西 頂庄 林家洋樓
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清廷將「保」易為「堡」,故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1897年,實施行政區制,線西地區改隸 臺中縣和美線辦務署。1898年,線西地區再改隸彰化辦務署。 1901年,彰化立廳,線西地區改屬 […]
線西 德興 陳家古厝(四端堂)
「線西」意即「半線(今彰化市)以西的地方」, 其由來係於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分為半線東保、半線西保, 其後清廷亦將「保」易為「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為「線西」一詞出現之始。 線西曾地名為「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 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 1920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改為線西沿用至今。 線西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臺灣海峽, 清 […]
大里 塗城 林家古厝
大里市,原名叫做「大里杙」。 「大里」這兩個字,原是番社的譯音; 「杙」的意思則是指「繫舟筏的小木椿」。 清時大里溪河面寬約一公里,水閘碼頭就在大里國中附近, 商人沿大里溪搭竹筏到本地做生意,由於溪水湍急,竹筏到達碼頭, 必須繫在「杙」小木椿上才不會被溪水沖走,而形成本地特色。 當時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 漸漸形成小村落,古稱「渡船頭」, 位置就在現在的「舊街仔」。 大里早期為洪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