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政權治台時期,漢人已從彰化平原進入大肚鄉開墾, 至今大肚鄉內尚遺有營盤、營埔等鄭氏屯墾的地名可資佐證。 大肚鄉因位於大肚溪河口之北,背山面海,且接近漢人聚落 半線(彰化)之便,開發最早。 根據日治時期臨時土地調查局編寫的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描述: 「大肚庄初為大肚中社番所管,距今約兩百年前, 即康熙四十餘年,有漳人來台與番協商訂約,承墾荒埔,遂漸墾成。 其開墾與其他地方並無差異。番人後遷移埔 […]
大肚 大東地區傳統民居
趙氏在大肚為大姓,300多年前即居住在此處, 也因世居大肚趙姓人家居多,而有「大肚趙一半」之說, 乾隆中葉,有泉州同安人陳佑, 漳州漳浦人趙若美、趙天喜、趙光亨、王院與陳孝及 其子宗、擇、初等入墾中社社域,大約是今日的 頂街村、磺溪村、永和村、大東村、新興村一帶。 依照祖譜上記載, 當時有趙姓三兄弟從中國遷徙到大肚一帶開墾, 大哥定居在永和里、二哥則住在磺溪里、老三則選擇了大東里。 大東里的天水堂 […]
大肚 趙家古厝 (泰和堂)(下)
趙氏在大肚為大姓,300多年前即居住在此處,也因 世居大肚趙姓人家居多,而有「大肚趙一半」之說, 早在康熙四十年,就有漢人進入大肚開墾。 此後歷經四十餘年,到乾隆十年左右,祖居福建省漳州府 漳浦縣甘籃社的趙姓才有趙聖助、趙談、趙魁、趙榮宏、 趙輝宏等人入墾大肚。 康熙末年已有漢人入墾至沙轆社社域; 沙轆社以南的水裡港(龍井)、大肚(大 肚) 與王田(大肚),漢人也已入墾成庄。 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 […]
大肚 趙家古厝 (泰和堂)(上)
大肚區名由來於拍瀑拉 (Papora) 大肚社社名 Tatuturo 的譯音。 大肚其他里名、街道名等,皆與漢人開墾拓荒、形成村落的情形, 以及日後的發展,有密切的關連。 例如「王田」源於荷蘭時期設置王田, 「營埔」之名始於鄭氏時期營鎮屯田。 漢人來台移民時,和平埔族同住「大肚社」,隨著人口增加, 其街道就叫「大肚街」,街道的兩端稱作「頂街」、「下街」。 在大肚社下方,由於位置的關係,被稱做「社腳 […]
花花世界 (030)- 牽牛花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花花世界 (029)- 朱槿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花花世界 (028)- 紫嬌花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二林 外竹地區古墓踏查
外竹里位於二林東南方與竹塘鄉交界, 為典型的農業村落。 外竹形成聚落甚早,約於雍正年間即有零星住戶, 至清朝中葉已儼然形成村落。 外竹地名源於村內水塘長滿蘆草,閩人稱之為「蘆竹仔」, 故名蘆竹塘,又因竹塘亦名「蘆竹塘」,為區分起見乃將位於 竹塘外圍之外竹稱為「外蘆竹塘」, 日治時期建制為「二林下堡外蘆竹塘庄」, 光復後改名外竹里。 外竹早期因大多為砂崙與池塘,平地有限且支離破碎, 因此全里分成七個 […]
二林 外竹 庄長 林炳乾墓
二林地名真正由來,是自番語譯者,此地往昔為巴布薩 平埔族(Babuza)(貓霧拺)二林社(Gielim)所在地。 康熙末年間,已有漢人入墾。康熙六十年設堡,名為二林堡。 雍正年間分劃出一堡,即深耕堡。乾隆年間,復自深耕堡又分出 二林下堡,改原來二林堡為上堡。 至光緒十三年(1887),屬台灣府彰化縣 二林上堡、二林下堡、深耕堡。 日治後期,本鎮改屬台中州北斗郡二林街。 外竹里位於二林東南方與竹塘鄉 […]
二林 外竹 林志氣墓
二林外竹聚落以「林」為大姓,族親皆為「九牧衍派」, 是二林較早開發的聚落之一。 林氏開基祖墳位於「濟美堂」(林爐古厝)右外側路旁, 族人於昭和9年(1934)翻修整建,緊鄰聚落信仰中心「至靈聖宮」, 墓埕、墓庭、欄飾、門柱均以精緻的洗石子處理, 充滿西方藝術風格,彰顯出林氏宗族不凡的氣勢。 相傳林氏先祖濟世救人,林家有五房兄弟, 大房林乾與四房林爐先後擔任庄長一職, 而有「濟世有方傳五美」的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