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雍正元年(1723)本區劃屬鐵線橋堡,日治時期分區為四堡, 該里即為當時之「一堡」,以清領時期當地望族劉 家才士輩出, 八世孫劉焜煌與劉神嶽取秀才,劉圭璋與劉澧芷 則中舉人, 且蒙咸豐皇帝特頒賜六兩銀,更豎立「舉人杆」示 眾, 書香濃郁,乃命名「士子如林」,以資彰顯。 劉氏宗族,代代豪傑,名仕濟濟, 台南縣誌曾喻為南瀛第一世家(台南縣誌卷八-人物篇)。 劉氏家族第九世之後,受國民政府農地解放政策 […]
清雍正元年(1723)本區劃屬鐵線橋堡,日治時期分區為四堡, 該里即為當時之「一堡」,以清領時期當地望族劉 家才士輩出, 八世孫劉焜煌與劉神嶽取秀才,劉圭璋與劉澧芷 則中舉人, 且蒙咸豐皇帝特頒賜六兩銀,更豎立「舉人杆」示 眾, 書香濃郁,乃命名「士子如林」,以資彰顯。 劉氏宗族,代代豪傑,名仕濟濟, 台南縣誌曾喻為南瀛第一世家(台南縣誌卷八-人物篇)。 劉氏家族第九世之後,受國民政府農地解放政策 […]
柳營舊名「查畝營」,係當年鄭成功勘查地畝之營部所在。 為求軍民糧餉之富足,乃仿屯田之策,派官兵分駐各地墾田, 又另設「查畝營」,專司農地之丈量與分配, 此為本區「查畝營」名稱之由來。 本區原隸鐵線橋堡,屬於六甲辦務署, 大正九年實施街庄制,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 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 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 故再轉稱為「柳營」。 清領時期當地望族劉 家才士輩出, […]
柳營舊名「查畝營」, 係當年鄭成功勘查地畝之營部所在。 為求軍民糧餉之富足,乃仿屯田之策,派官兵分駐各地墾田, 又另設「查畝營」,專司農地之丈量與分配, 此為本區「查畝營」名稱之由來。 本區原隸鐵線橋堡,屬於六甲辦務署, 大正九年實施街庄制,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 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 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 故再轉稱為「柳營」。 小腳腿是柳營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
依據文獻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哆囉嘓社 活動範圍內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莊」; 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1715-1717)間, 以來漢人日漸移入開墾,出現龍船窩莊、埤仔頭莊、秀才莊等漢人村莊, 而哆囉嘓莊亦拆分成舊嘓莊、新嘓莊; 同治初年(1862-1864年),已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下保,下轄57個莊; 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 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 […]
文獻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哆囉嘓社活動範圍內 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莊」; 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1715-1717)間,以來漢人 日漸移入開墾,出現龍船窩莊、埤仔頭莊、秀才莊等漢人村莊, 同治初年(1862-1864)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下保,下轄57個莊; 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 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社街。 日治初期行政區劃雖更改頻繁,但傳統的堡 […]
大仙寺為內政部評定之「台閩地區古蹟」, 也是直轄市定古蹟的國內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的廟宇。 廟宇建築採用中國佛寺傳統建築,周圍環境清靜典雅, 並在大正4年(1915)建大雄寶殿,外貌仿照日本奈良大佛寺, 屋頂為「日式屋瓦」樣式, 為全台保存日式屋頂結構的2座寺廟之一, 關於大仙寺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據說當時創寺的參徹禪師 從福州鼓山迎奉一尊觀世音菩薩來臺, […]
大仙寺為內政部評定之「台閩地區古蹟」, 也是直轄市定古蹟的國內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的廟宇。 廟宇建築採用中國佛寺傳統建築, 周圍環境清靜典雅,並在大正4年(1915)建大雄寶殿, 外貌仿照日本奈良大佛寺,屋頂為「日式屋瓦」樣式, 為全台保存日式屋頂結構的2座寺廟之一, 白河大仙寺位於臺南市白河區關子嶺山腰上, 背後依靠枕頭山,因山形狀似枕頭因而得名, 因山間有溫泉冒出,又稱火山。 因此大仙寺多冠以火山 […]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 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