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四八) 石獅 德輝廣場
據傳石獅地名,源於今寬仁鳳里庵--石獅亭。 隋代之前,此地尚為荒蕪,有一條永寧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此經過。 鳳里庵前建一石亭,內有觀音坐像,外有一對石獅子 。 人們常相約在此聚會,久而久之,石獅亭就成地名 。(現也稱為觀音亭 ) 根據鳳里庵的清代石碑記載,石獅的名子來自鳳里庵前的石獅, 鳳里庵始建於隋代,庵前有別緻的石獅,當時人們約定見面時常以石獅為標地,於是石獅便逐漸成名。 由這裏也可見石獅 […]
據傳石獅地名,源於今寬仁鳳里庵--石獅亭。 隋代之前,此地尚為荒蕪,有一條永寧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此經過。 鳳里庵前建一石亭,內有觀音坐像,外有一對石獅子 。 人們常相約在此聚會,久而久之,石獅亭就成地名 。(現也稱為觀音亭 ) 根據鳳里庵的清代石碑記載,石獅的名子來自鳳里庵前的石獅, 鳳里庵始建於隋代,庵前有別緻的石獅,當時人們約定見面時常以石獅為標地,於是石獅便逐漸成名。 由這裏也可見石獅 […]
據傳石獅地名,源於今寬仁鳳裏庵--石獅亭。 隋代之前,此地尚為荒蕪,因有一條永寧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此庵前經過。 鳳裏庵前建一石亭,內有觀音坐像,外有一對石獅子,民間俗稱石獅亭。 人們常相約在此聚會,久而久之,石獅亭就成地名, 在清代官方文書、私承族譜等文字中均有石獅地名之記載。 鳳里庵,又稱觀音亭,建於唐貞觀年間(627- 648),歷經九度重修,現有拜亭、前殿、中殿、方丈室、 知客室、齋堂 […]
姑嫂塔又稱萬壽塔或關鎖塔,建於1131~1162年間,是一座花崗岩建造的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 塔共五層,高21公尺,雖然不是很高,但在山頂所以顯得特别巍武,在石獅市區就可以看到她。 塔身的西方開一道拱門 對著石獅,第二層以上則各有兩個門洞,每層外環都有欄柵保護,可以援梯上登,直通頂層。 頂層有神龕內刻二女像,這大概也是明明第二層有萬壽寶塔字樣而被叫成姑嫂塔的原因。 但較確實際的 是姑嫂塔可 […]
姑嫂塔在石獅寶蓋山,又稱「萬壽塔」。它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 姑嫂塔背靠泉州灣,面臨台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所以又叫做「關鎖塔」。 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 當時姑嫂塔成為了海上行船的航標。 姑嫂塔佔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 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 […]
據傳石獅地名,源於今寬仁鳳里庵--石獅亭。 隋代之前,此地尚為荒蕪,因有一條永寧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此庵前經過。 鳳里庵前建一石亭,內有觀音坐像,外有一對石獅子,民間俗稱石獅亭。 人們常相約在此聚會,久而久之,石獅亭就成地名, 在清代官方文書、私承族譜等文字中均有石獅地名之記載。 鳳里街道是石獅的主要商圈,也是石獅發源地, 隋代之前,此地尚荒蕪一片,僅有一條由永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庵前 […]
玉浦村位於晉江眾多溪河流入泉州灣海域的地方,故自古稱“浦內”,雅稱玉浦、玉瀾浦, 屬晉江縣廿五都,建有從屬泉州港的重要碼頭。 清代,開放蚶江鹿港對渡期間,“浦内”是閩台對渡港口之一。 嘉慶《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記載:蚶江为泉州總口,與台湾之鹿仔港對渡。 上襟崇武、獭窟;下帶祥芝、永寧;以日湖为門户,以大小墜山为藩籬;内則洛陽、浦内、法石諸港,直通雙江。 大小商漁,往来利涉,其視鹿 […]
石獅市位于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臨海,西與晉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公里,南離廈門97公里。 相傳隋代此處有一風穴,故名鳳里,後建鳳里庵,建有石亭,旁立一對石獅,名為石獅亭, 商旅往來,以石獅為標記,久之遂成慣稱。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出洋的必經之地。 據傳石獅地名,源於今寬仁鳳里庵--石獅亭。 隋代之前,此地尚為荒蕪,因有一條永寧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此庵前經過。 鳳里庵前建一石亭,內有觀音坐像 […]
陳琛,號紫峰,登正德庚午科(1510)舉人,丁丑(1517)會魁,官刑部主事。 歸養,起江西提學副使,不就。崇祀文廟。明天啟年間,泉州知府特地為涵口陳氏立奕世科第牌坊一座, 以表彰其家族的人才輩出。 涵口陳氏歷代人物中最著名的是陳琛。 陳琛 (1477-1545) 字思獻,號紫峰,生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 五歲入學,受業于默省李公鳳,舉動如成人,書本無卷折,一衣一履,終歲如新。 七歲即顯儒氣 […]
吳魯故居建造於清光緒年間,共有2處。 一處有三座五開間兩落大厝一字排列,中間隔有火巷,巷中開有水井。 門口鋪著寬曠的石埕,埕前立一米多高的旗桿夾2對。原先整個故居群佔地四千多平方米。 大厝內部按不同功用分別設計為不同格局。 中間一座為吳魯5個兒子的居所,大門楣高掛一方朱漆金字匾額,大書狀元第, 上下廳堂舖的是特製的尺四方磚,條石鋪砌的天井分外寬敞。廳堂的橫楣上,懸掛著狀元、學政、歷任安徽雲 […]
吳魯(1845年-1912)字肅堂,號且園。福建晉江錢頭村人,祖籍浙江錢塘,泉州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詩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於臺灣府嘉義縣他里霧菜瓜寮(今臺灣雲林縣斗南鎮)。 五歲從學,但家境貧寒,八歲由父率回福建。 年已四十四歲,方舉鄉試,光緒十六年(1890),赴考庚寅恩科,殿試高居一甲第一名(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後歷任陝西典試、安徽、雲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