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十三) 泉州 亭店古厝群 (下)
亭店位於泉州市南郊,紫帽山麓,這裡經濟繁榮,文化教育發達,風景秀麗,是個著名的僑鄉, 楊氏宗祠就座落於其間。 楊氏宗祠最早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 亭店楊氏創基之始,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其始祖入閩后擇居於此,拓荒墾殖,躬農為生。 傳至明永年樂間,人口繁衍至千餘人。 明嘉靖三年(1524)倭寇來犯,族居地宗親被迫流亡他鄉,而當戚光、俞大猷平定倭患后, 社會安定,族人乃 […]
亭店位於泉州市南郊,紫帽山麓,這裡經濟繁榮,文化教育發達,風景秀麗,是個著名的僑鄉, 楊氏宗祠就座落於其間。 楊氏宗祠最早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 亭店楊氏創基之始,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其始祖入閩后擇居於此,拓荒墾殖,躬農為生。 傳至明永年樂間,人口繁衍至千餘人。 明嘉靖三年(1524)倭寇來犯,族居地宗親被迫流亡他鄉,而當戚光、俞大猷平定倭患后, 社會安定,族人乃 […]
楊阿苗故居位於鯉城區江南鎮亭店村,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歷時13年,以建築堂皇富麗、 平面佈局獨到而聞名遐邇,富有閩南民居的特色。 楊阿苗,名嘉種,菲律賓華僑, 宅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至宣統辛亥年(1911)全部完工,歷時18年, 三進五開間,懸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 屋前大石埕圍以三面磚墻,主體建築前辟一大庭院,兩側的東西梢間與東西廂房之間又各 […]
清淨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又稱「聖教寺」、「麒麟寺」、「聖友寺」, 阿拉伯文音譯為「艾蘇哈卜大寺」,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真寺,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明多次重修擴建。 現存門樓、奉天壇、明善堂等建築。 門樓南向,高20米,寬6.6米,以輝綠岩和白花崗岩砌築。樓頂作宣禮台,俗稱「望月台」。 門樓北面的圍牆上嵌有明永樂 […]
為了保護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風貌,市政府曾先後組織了三次關于古城保護的專項規劃。 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陸續實施了涂門街、東街、新門街、北門街、南俊巷、莊府巷、城南片、鐘樓片區、 西街保護整治等保護建設工程和中山路的保護性整治,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2006年10月9日,該局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對古城保護整治規劃進行討論, 根據各方意見和建議,規劃編制單位對原規劃成果進行了修改完善。 […]
古巷風情,名人故居,是今天的人們最直觀感受古泉州歷史風貌的載體。 泉州人常形容,老城區的佈局是“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其中的“南北一條街”指的就是人們熟知的中山路。 中山路所在位置幾乎是古泉州的南北中軸,因此老城區最有名的古街巷幾乎都分佈在它的周圍。 在中山北路,著名的故巷有箭刀巷、塗厝巷、驛內巷、君子巷、縣後街、米倉巷、彩筆巷、新厝巷、連理巷等; 中山中路,則有奎章巷、通政巷、螺 […]
承天寺位於鯉城區南俊巷,又名月臺寺,是泉州城內與開元寺、崇福寺齊名的三大叢林之一。 承天寺始建於南唐保大末年, 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中興元年(957~958),初名南禪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敕名承天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 「文革」中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雕塑等被毀,寺院一度被挪為他用。 1983年,旅居新加坡的宏船長老返回泉州,發願重修承天 […]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 長壽元年(692)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又改「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詔天下諸州 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 乾寧四年(897)王審邽重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被毀,尋重建。元代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 至正十七年(1357)又被毀。明洪武二十二年(138 […]
蔡清(1453-1508),字介夫,號虛齋,諡文莊,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晉江縣(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成化十三年(1477)福建己卯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 成化二十年(1484),登甲辰科進士,任禮部祠祭司主事。 王恕看重他的才能,將其調任吏部稽勳司主事。後母喪丁憂歸鄉,之後復除,任禮部祠祭司員外郎, 後改南京文選郎中,因父喪歸鄉。弘治十八年,擔任江西提學副使,與寧王朱宸濠發生爭議,被誣陷 […]
泉州府文廟坐落於泉州市鯉城區。前身為唐代開元末年在泉州衙城右修建的「魯司寇廟」, 北宋太平興國初期,遷址修建到現今地址,並建學府。 該廟主要祭祀的為孔子,大成殿內陳列有古代祭祀孔子的禮器,並收藏有許多泉州古代文化名人的遺物。 是研究古代泉州文化的重要遺蹟。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府文廟占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 由泮宮、大埕、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莊際昌狀元 […]
元佑二年(1087 ),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推動刺桐港對外貿易。 到北宋後期,泉州的對外通商貿易已涉足31個國家和地區。 南宋時期,皇室偏安,泉州距杭州較近,所造海舶船身 巨大,設備齊全,乘航平穩,加上舟師水手善於識天象,辨水道,並用指南針導航,所以海舶一直稱雄於海上, 成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經濟補給來源。 據《諸蕃志》記載,泉州其時已與海外58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