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建築
台北 當代藝術館 (原建成小學校)
台北當代藝術館位於長安西路,歷經古蹟活化再利用而成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在2001年五月正式 璀璨開館,這也是台灣第一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 這座以紅磚、灰瓦為建築材料的建築物曾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 建成小學校創建於大正九年(1920),原係日本人子弟專用小學….. 該校舍採對稱的「學院派」形式,紅磚外觀優美,正面整排連續採光窗。 中央高塔及兩角隅的翼塔為主要特色, […]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原台灣教育會館)
位於台北市南海路五十四號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是1930年興建的「台灣教育會館」, 也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美術館。 1945年八月,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教育會館改為「台灣省參議會」場所, 1949年由「台灣省教育會」接收,1959年「美國在台新聞處」遷入,此後的二十年間, 成為台灣獲得歐美消息的主要管道。 1979年中美斷交後,美國在台新聞處改稱為「美國文化中心」,行政院並於19 […]
再訪— 建國中學 紅樓
建國中學紅樓完工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因該建物整體外觀呈現磚紅顏色,故名為紅樓。 由紅磚與原木木材打造的建中紅樓,雖經1950年與1966年兩度大幅整修,但外貌並不失原有 建築風格,且仍有著拱門,鐘樓等歷史遺跡。 1970年代,台北市教育局本有拆除紅樓之議,經當時校長力阻,才讓此拆樓計畫打消。 (相對地,師大附中的南樓就被拆除…..) 1998年,市政府因其此校舍建築的特 […]
台北之家 光點電影主題館
英法聯軍,清廷戰敗,咸豐八年(1858)簽訂天津條約。同治元年(1862)淡水首先正式開關徵稅, 直到同治四年(1865)1月,基隆、打狗、安平等南北四個口岸全部開放。 美國雖是最早要求台灣開放貿易,但在台設立領事館,卻是以英國為最早,其次為德國、荷蘭, 他國則大多委託英國在台領事代理。美國初期以駐廈門領事兼辦台灣事務,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 才設常駐副領事於旗後(今高雄),同時以英國駐淡水副 […]
原 日新公學校 紅樓
創建於大正六年(1917)的日新國小,前身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入口處顯著的紅樓,以 日治時代「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生產的TR磚建造,灰瓦紅磚及拱形長廊優雅造型;不僅見證 日新的輝煌歲月,也是所有日新人共同的回憶。 大正六年(1917),日本人將此地原有的水田和池沼填平,設立了「大稻埕第二公學校」。 建校初期曾借用大稻埕女子公學校校址(即是今日永樂國小)上課。 大正九年(1920),古色古香 […]
原 臺北北警察署 (舊大同分局)
「雙連」地名的由來是因為「雙連陂」,淡水廳志裡有記載:「雙連陂 ,在大加蠟堡,距廳北 一百二十里,屬九板橋下。兩陂相連,灌溉田一百餘甲」。即今歸綏街、錦西街、涼州街範圍一帶, 即便潭陂早已填平,卻保留了雙連這的舊時地名….. 從重慶北路轉入歸綏街,可見到歸綏街139號街屋為日治時期的店屋類型, 採用了巴洛克建築元素,覆以黃綠色國防色磁磚。 光復後,1941年始為公娼館所在,為都市發 […]
埔里酒廠 舊辦公廳舍
埔里酒廠始自日治時期大正六年(1917), 原為民間設立之製酒株式會社,由於日治時期酒類專賣制度之實施,為台灣總督府收購,隸總督府專賣局埔里出張所。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政府接收,迄民國三十五年一月間,政府改組,成立台灣省專賣局埔里辦事處。民國三十六年,產銷業務劃分,工廠獨立,命名為台灣省專賣局酒業公司埔里分廠,迄民國四十六年二月一日奉命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埔里酒廠至今。 本廠於光復初期,以製造 […]
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小學 (原大安公學校)
1927年5月13日,修正「總督府各級學校官制」,台北師範學院劃分為二校,原臺北師範改稱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另設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學校維持在前師範學校原址(今公園路)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則移至今和平東路的前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現址。 原「大安公學校」則成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附屬公學校。 該校自1905年創校以來,至今已經改了十一次校名,其中1927年成為台北師範學校的分支單位後,有六次校名是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