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街路隨拍 (05)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1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1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 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 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 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 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 故素有「臺灣第一 […]
城中區為臺北市舊行政區之一,因轄有臺北府城而得名。 本區發展較鄰近的艋舺、大龍峒、大稻埕,因清治時期 設立府治而形成市街,後為臺灣總督府 及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所在地。 大正九年 (1920) 臺北州及臺北市設立,街庄改制為大字。 1922年町名改正,文武町、書院町、乃木町、榮町、大和町、 京町、本町、表町、明石町、北門町、樺山町、幸町、東門町、 旭町、末廣町、壽町、築地町、濱町等, 戰後併入城中 […]
「干城」地名之最早的由來乃因此地有旱溪流經。 石頭累累成堆,稱「石頭灘仔」。臺灣總督府將土地 規劃為軍事用地,成為日本陸軍的營區, 設有陸軍分屯大隊、憲兵隊、臺北衛戍病院臺中分院, 因其部隊稱為「干城部隊」, 因而命名為「干城」。 1972年3月至1981年6月,臺灣省政府於干城成立 「臺灣省政府干城辦公區」。臺灣省政府所屬搬遷臺中市 各單位的員工眷舍,全部建在臺中市南屯區惠來厝段 黎明路西側,即 […]
日本軍隊近衛師團於1895年開始進佔台中, 1896年台中混成第二旅團第一大隊及第三大隊進駐 台中守備營區﹝干城營區﹞,1897年至1907年之間 逐漸在營區建造大規模的軍營, 從「台灣步兵第一聯隊第三大隊」改稱為 台灣守備隊的「台中分屯大隊」。 日軍在干城營區內設有混成第二旅團司令部、 大隊下轄步兵、騎兵、砲兵、工兵,另附設有憲兵分隊 及衛戍病院,更設置有監督部,其下有獸醫部、法官部、 衛戍監獄 […]
台中市干城重劃區東到進德路、南至南京路、 西倚車流量極大的雙十路一段,北到自由路三段, 最早期干城重劃區是日治時期的軍營用地, 台中市政府接手之後,以公辦市地重劃的方式列為 「六期干城重劃區」。 由於干城重劃區距離台中市火車站相當近, 雙十路一段更有短程、長程的客運站-干城車站, 因此干城重劃區一度被視為 台中市重要發展的新興重劃區。 六期重劃區 「干城營區細部計畫」係於民國62年05月25日 發 […]
台中市干城重劃區東到進德路、南至南京路、西倚 車流量極大的雙十路一段,北到自由路三段, 最早期干城重劃區是日據時代的軍營用地, 台中市政府接手之後,以公辦市地重劃的方式列為 「六期干城重劃區」。 由於干城重劃區距離台中市火車站相當近, 雙十路一段更有短程、長程的客運站- 干城車站,因此干城重劃區一度被視為 台中市重要發展的新興重劃區。 六期重劃區 或 6期干城市地重劃區「干城營區細部計畫」 係於民 […]
大稻埕原為平埔原住民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 咸豐年間漢人開始至此開發。 因居民在此地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 平時則為農產品交易場所,故以大稻埕為名。 咸豐元年(1851)泉州府同安縣籍移民林藍田為躲避海盜, 自雞籠(今基隆)移居大稻埕,在中街(今迪化街一段, 民生西路與歸綏街口之間)以「林益順」為商號,開設三間 閩南式建築的店鋪(今勝豐食品行與林五湖本館), 是為大稻埕最早的商店 […]
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 咸豐元年(1851)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 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 的商業活動。 咸豐三年(1853)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 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 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 碼頭交易逐漸興起。 咸豐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