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台南地形東半部是臺地,西半部是一傾斜陡降入海的地形,
隔著海外圍便是沙洲,形成一片汪洋內海,自古便稱為「台江」。

古台南臺地上有數條東西走向的河流,在陸地上進行切割作用
之後流入台江;在歷史的演進上,臺南海岸遭受數次大小不一的
海進與海退的影響,由於沙土的堆積產生了隆起型的海岸。

在初期,沙土堆積而成的海埔地與本島陸地間密布著許多
潟湖、沼澤與數條溪流穿梭其間,再經過地殼運動作用,
加速其侵蝕與堆積的力量,導致河川流路蜿蜒;

而潟湖、沼澤與沙洲本身蘊藏著大量沙土,
加上大小河川所挾帶的泥沙,
堆積後淤塞河口及台江內海東、西兩側海岸,
導致沙丘平原不斷地擴張,
海岸線亦不斷地往西延伸,
最後與外圍沙洲銜接成為陸地。

自17、18世紀以降,在河流的沖積之下,
台江一路淤積,形成越來越多的海埔新生地。
至19世紀時,許多海埔新生地已浮出而成為圍墾之地,


並在連年暴雨的攜沙沖積下,臺江內海終於淤塞成陸;
海岸線在20世紀初大致定型為現今的樣貌,
留下今日臺南沿岸遍布的魚塭及鹽田。

正因為此,在市區的高樓上西望海濱,
可以欣賞到壯麗的彩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