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有所記載的歷史可遠溯至荷屬時期前的明朝,
而高雄原名包括有打狗與打鼓等,在明代與清代兩朝
文獻中上述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
至於「高雄」一詞,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命名。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
(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
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
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
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
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

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
高雄山 (たかお) 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
其原名不優雅,故當時的總督府總務長官下村宏
將「打狗」改名為「高雄」。

高雄市內最早發展是在旗後(今高雄市旗津區),
故初期行政中心亦設於此。
1895年5月日本統治初期,打狗隸屬於臺南縣鳳山支廳,
1905年6月4日,打狗支廳改設於哨船頭,
行政中心由旗後轉移至哨船頭。

明治41年(1908)年高雄築港工程開始進行,對此地產生重大變化,
築港工程同時以填海造陸方式,興築高雄市新市區,也就是今日
南鼓山的哈瑪星。

明治42年 (1909)年地方行政區域重新調整,
全台由20廳改為12廳,打狗支廳設於哨船頭街,
下轄打狗、苓雅寮、左營、埤仔頭四區,
打狗區役場則設於旗後街。
哨船頭與旗後仍為行政中心。

隨著築港工程進行,哈瑪星等新市區發展迅速,
1908年所規劃之都市計畫區域過小,無法應付未來
成長需要,1912年實施「打狗市區改正擴大計畫」,
以高雄川(今愛河)以西為範圍。

哈瑪星及鹽埕均為1908年高雄築港後新填的區域,
透過市區改正計畫,擁有棋盤式街道,
初期發展以哈瑪星為主,不僅擁有棋盤式街道、電力及
自來水供應,還有下水道(排水溝),
是當時最先進的市區。

1920年,行政區域重劃,台灣劃分為五州二廳,
今日的高雄市及屏東縣、澎湖縣為高雄州,
高雄州下轄九郡,原打狗街屬於高雄郡。
而同時間也更換許多地名,打狗改為高雄,
打狗街也就成為高雄街,高雄州廳及高雄郡役所
均設在高雄街,此時高雄街正式超越鳳山街,
成為高雄州的行政中心。

大正13年(1924),廢高雄郡、街,改依台灣市制,
設立高雄市,市役所設於現今鼓波街代天宮址,直屬高雄州,
此為高雄設市之始。

1939年,市役所遷至鹽埕埔榮町,
昭和11年(1936),公布以40萬人口為目標的
「大高雄都市計畫」。

1937年,高雄港第二期工程完工之後,
配合戰爭的需要,新建煉油廠、造船所、軋鋼廠、
硫酸錏廠、肥料廠、造紙廠等,完成高雄初步的重工業化。

這些日治末期的重工業建設,
為後來高雄地區奠定了重工業的基礎。

1940年,高雄市轄區擴張,併入左營莊和鳳山街、小港莊、
鳥松莊的五塊厝、籬子內、草衙、佛公、本館、獅頭。
1944年,又再併入楠梓莊的部分大字。

二戰期間,高雄在當時也成為日本
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基地。
1944年到1945年間,盟軍對高雄地區展開多次空襲,
使高雄港及其他設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民國34年(1945)11月8日,國民政府接管高雄市;
12月6日,正式成立高雄市政府。
1946年1月,行政區合併縮編為鹽埕、鼓山、左營、
楠梓、三民、新興、前金、連雅(1952年更名苓雅)、
前鎮、旗津十區。

1947年5月,改制為省政府,高雄市仍為省轄市。
1950年台灣地方行政區劃調整,屏東縣從高雄縣中劃出,
「高雄」的行政範圍抵定至今。

2010年12月25日,直轄市高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合併,
成為一新直轄市,仍名為「高雄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