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基隆 林梓桑古厝
許梓桑古厝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正式名稱為「慶餘堂」, 是日治時期曾擔任基隆街長與臺北州協議會員等職的許梓桑之故居。 2004年3月1日以「許梓桑古厝」之名公告為基隆市的歷史建築,目前年久失修廢棄中。 過了廟口夜市,走進遠東泡泡冰轉角的巷子,沿著小路階梯往上爬。 在這條巷子的盡頭,小山丘的山腰,座落著一棟十分醒目的建築物, 它極具有歷史意義,卻正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衰敗。 這棟三合院紅磚古宅叫「慶餘堂 […]
許梓桑古厝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正式名稱為「慶餘堂」, 是日治時期曾擔任基隆街長與臺北州協議會員等職的許梓桑之故居。 2004年3月1日以「許梓桑古厝」之名公告為基隆市的歷史建築,目前年久失修廢棄中。 過了廟口夜市,走進遠東泡泡冰轉角的巷子,沿著小路階梯往上爬。 在這條巷子的盡頭,小山丘的山腰,座落著一棟十分醒目的建築物, 它極具有歷史意義,卻正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衰敗。 這棟三合院紅磚古宅叫「慶餘堂 […]
後龍地區舊稱「後壟」。鄭成功時期,稱後壟社。 後龍位在後龍溪下游平原,加上有河口港機能,不僅是漢人移墾苗栗地區的重要門戶, 在有清一代更成為苗栗地區與後龍溪流域的吞吐港口。 康熙末年漢移民漸次墾殖本區,到乾隆中葉進入拓墾興盛期。 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漢人聚落、街市逐漸形成, 後壟街因具備水路交通優勢、港口商業機能,成為鄰近鄉庄的商貿中心。 1812年屬淡水廳後壟堡, […]
後龍地區舊稱「後壟」。明鄭時期,稱後壟社。 1812年屬淡水廳後壟堡,1879年改隸新竹縣竹南二堡。 日治後(1895) 6月設苗栗支廳, 明治四十三年(1909)隸屬新竹廳後壟支廳。 明治四十四年(1910) 設區,境內分後壟、新港、公司寮(同興)等三區。 大正九年(1920)改稱後龍,屬新竹州竹南郡後龍庄。 後龍位在後龍溪下游平原,加上有河口港機能,不僅是漢人移墾苗栗地區的重要門戶, 在有清一 […]
富岡火車站本名伯公岡,位於楊梅鎮西北角而與新屋鄉為鄰,建立於1929年。 此站為桃園最南端的火車站。於1955年更名為富岡站。 富岡,早年是大陂(今新屋大陂)區的一部分,從大陂東望,台地級級上升,崁崖明顯, 山坡、田野間多伯公小廟,因稱是地為伯公岡。 昭和四年臺灣北部鐵路加鋪複線,並改道經伯公岡而設站,從此車站附近形成市街。 富岡地區主要是客家人集中地,富岡車站前即是中正路老街,迄今仍 […]
走在桃園大溪中山老街,兩排保留著傳統牌樓建築,多了份靜謐氣氛,其中門牌11至15號「蘭室」為清末大溪 秀才呂鷹揚的豪宅,承載著台灣近百年歷史。 呂鷹揚 (1866~1923),字希姜,29歲考中秀才,並補為廪膳生,之後設帳授徒,作育英才。 1897年,受「臺北國語傳習所」教諭兼所長木下邦昌之託,租借大溪新南街民房,成立「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 並於11月正式受聘為漢文教員。 1898年10 […]
位於台中市東區大智路的「瑾園」建築,建於1911年,是日治時期櫟社、台灣文化協會等重要文化團體 活動場所,目前已登錄歷史建築,但因土地所有權人希望出售,因此尚無法公告。 市府將持續與土地所有權人溝通,並爭取企業支持,先辦理保留,再進一步規劃利用。 據了解,「瑾園」是日治時期,林獻堂的姪兒林子瑾於1911年所建,故名「瑾園」。 而1950年代,台中市政府拓建其附近道路時,以林子瑾之號「大智」為路名, […]
一德洋樓,位於臺中市北屯區的洋樓與和洋樣式宅邸,其周圍曾築有眷村一德新村(一德社區)。 二戰結束後,洋樓產權於民國39年9月移轉予聯勤糧秣廠,洋樓周圍土地改建為眷村,即一德新村; 洋樓主體建築則分配給五戶軍眷居住。 也就是說,原本由富商林懋陽興建、爲服務單一家族而設計的一德洋樓,被分割給了五戶軍眷, 原有的空間配置想必無法適應五家人各自獨立的使用需求,因此被迫對洋樓內外的空間結構做了必需的調整 […]
神岡區早期為客家人所開發,因此舊稱「新廣庄」,有「新開墾的廣大平原」之意, 而「神岡」與「新廣」的客家語發音(Shin-gong)極為相似,有證據顯示可能為語誤造成延用。 本區最早原為掌控中部地區的平埔族群巴則海族大社岸裡社所在, 康熙38年(1699)因助官府平吞霄社亂崛起,並在康熙末年請墾包括本區在內的廣大土地, 是整個臺中地區開拓之始。 後粵人張達京入臺,定居於岸裡社,協助岸裡社開墾並鑿 […]
東興里位於本鎮行政區之東南側,舊地名有「下埤頭埧」、「頂崙仔」。 東鄰莿桐鄉甘西村,西毗廣興里,南接鹿場里,北與埤頭里交界,舊屬埤頭埧地區之「下埤頭」。 東興里當地人多稱「東興庄」或「下埤頭」。 東興里乃戰後雅正里名,改正原因是見此地位於該鎮之東方,故以部落之方位,在祈福的心理下, 並取其吉祥之意,希望此地興盛,故取名「東興」。 「頂崙仔」位於本里西北角,在東興庄(下埤頭庄)的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