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地區的發展,與漳泉械鬥有很大的關係,
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位於下郊同安人的八甲街被焚毀,退至大稻埕,
1856及1859年在新莊發生漳泉械鬥,漳州人亦退至大稻埕,直接促使當地之發展,,,,,

1858年清廷被迫簽定天津條約,開放淡水等通商口岸,提供大稻埕絕佳的發展契機,
由於艋舺地區河道淤積,加上當地人較為排外,因而多數洋商遂選擇在此發展,
再加上台北盆地的經濟作物已從稻米轉為茶葉,大稻埕遂快速繁榮起來,,,,,

大稻埕的市街發展,最早從中街,南街開始,,其後中北街,普運街,繼而因為媽祖宮(今慈聖宮)
的關係,逐漸發展到太平街,日新街等一帶,光緒十二年(1887) 劉銘傳劃定千秋,建昌兩街
為洋人居留地,以現民生西路為分界,以北稱<北街>,以南則稱為<南街>
迪化街街名為民國36年國民政府所取,可說是臺北市最古老的街道,自從十九世紀以來,
即是北部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等最大的集散中心,總長約有800公尺

現在先從南端<南京西路>這一頭進入老街

在此處周邊多為布匹披發及綢布呢絨布莊,有多棟保有舊立面的街屋

日治時期,整條迪化街經市區改正後更名為<永樂町>,現仍存有永樂市場
在市場對街,便接連是具有不同山牆及立面的洋樓建築,,,,,



清代的街道狹窄,於市區改正時,為求拓寬,便拆除既有之屋面,
日本政府遂制定<臺灣家屋建築規則>,加以規範街屋的立面型式,此類街屋多由屋主
聘請匠師改築,通常均會混用花磚,磁磚,欄干,泥塑,或抿石子 等工法, 山牆的造形無不
出而求新,,,各式各樣的泥塑外,也不乏以英文字為店號的

出現於大正及昭和初年所建之街屋,風格多稱為<過渡期的古典折衷風格>

1920年後至日本戰敗間, 正是迪化街最為鼎盛時期,,,,多數街屋於此一期間興建
部份大戶家族在興建之初,甚至加入家徽式的浮雕裝飾,及古典堂皇的巴洛克風格
此情形在北街中段尤為精彩,,,,,,

其中最特別應屬<屈臣氏大藥房>,此屋之立面最近已整修完成

永樂市場旁為<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 原為泉州同安人之鎮守之神,於清道光年間
由善信奉靈來臺,初建於艋舺之八甲莊,咸豐三年(1853) 年因頂下郊拼毀於兵災,
金身由信徒搶救出,,,,,至咸豐六年信眾倡議擇地重建,於咸豐九年重建於現址,

主要奉祀霞海城隍主神,配祀三十八義勇公,,,,,隔局較小, 僅正殿及拜亭,但香火鼎盛
信徒眾多,聽說農曆五月十三日祭典時,盛況空前

近年,聽說此廟中月下老人求姻緣甚靈
經常有日本女性遊客團進團出,到此祈求良緣,,,,,,

內殿內左右牆面留有名匠< 陳天乞>所塑之龍牆虎壁
古匾甚多,但因煙燻及室內昏暗無法盡覽,,,,名家所題楹聯及昭和十年重修碑記

咸豐庚申穀旦    天眼時開 淡北眾等敬立

同治三年歲次甲子小春吉月 其盛乎矣    □□□□□□□

光緒□□年歲次乙丑仲春月   藻鑑分明   □□□□□□□□ 敬立

□□□□□□□   威靈海內 淡北眾紳商士庶敬立

□□□□□□□  見乎隱 董事林清敦敬獻  歲貢生李種玉敬書

須知汝糊塗難逃法網  莫道我執抝不徇人情

    昭和甲戌季冬重修紀念   施梅樵拜撰并書  總董事海內會長 林清敦敬

霞海城隍廟重修碑記 ()

    昭和十年乙亥孟春月吉日建碑  杜清傑書  海內會長 林清敦敬

迪化街店家從此開始,多為中藥材批發商行,
其中以<乾元行>,<仁濟堂>,及<利生堂>等最為有名

南街商圈擴及鄰近的西寧南路,重要的街屋尚有<陳天來錦記茶行>,<李臨秋故居>
以及<林柳樹紀念偶戲博物館>,,,,,,

老街中老舊之房屋,以舊時式樣重建或者整修,(政府採取容積率移轉措施)
並辦理類似<年貨大街>等的活動,讓觀光客進入參訪及消費

讓老街維持古老的形象,繼續見證著日後的歷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