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老街> 位於台灣新北市平溪區,平溪線鐵路終點站─<菁桐車站> 外面。
該聚落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二年(1937) ,本為因礦業發跡街市,極盛時期有「菁桐坑銀座」之稱。
民國六十四年(1975),<石底煤礦> 收坑之後,老街便迅速地沒落。

近來那一年的青春愛情故事,讓菁桐又讓人聯想起似曾相識的青澀歲月….

菁桐老街今轉型以懷舊的氛圍吸引前來觀光的旅客。
不過即便如此,山村聚落除了假日之外仍相當靜謐,幾十年來未經翻修的屋舍,讓老街呈現懷舊街景,

另外,菁桐老街附近的知名景點有列入台灣歷史百景的<菁桐火車站>,<石底煤礦洗煤廠> 以及
<太子賓館>(台陽俱樂部),還有<菁桐礦業生活館> 及販賣傳統台灣小吃雞捲的雞捲小攤等。



平溪支線鐵路是專為採煤而闢建,菁桐又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礦場,<菁桐坑>老一輩大都是以採礦為生,
1987年停止採礦後,廢礦區位於車站的正上方,遺留下不少採礦遺跡。

明治四十年(1907),平溪第一任庄長<潘炳燭> 發現煤田露頭,遊說日人<藤田傳三郎>主持之藤田
合名會社(簡稱藤田組)來此開發。
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經試掘後,發現煤質良好、煤層厚度也高,便申請取得礦權。



後來因為交通閉塞、勞務、運輸等問題無法解決,非集巨資不能從事開發而告停頓。

潘炳燭見當時擁有「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與「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生產佔全省煤產三分之二,時有
「炭王金霸」之稱的顏雲年顏國年兄弟經營煤礦有成,遂說服藤田組敦請顏雲年出資合力經營。

大正七年六月 顏雲年與藤田組共同出資組織「台北炭礦株式會社」,開始計畫性開發平溪石底煤田。


由於石底煤層狀態富於變化,無法集中於一個坑口開採,必須遷就煤層的狀態分區,以獲取最大效益。
因此決定鋪設石底至三貂嶺之間八哩多的鐵路以連繫宜蘭線。



大正九年(1920),藤田組退出該公司,亦未中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築路工程一度被迫停頓,
延至大正十年七月(1921),始告竣工。

鐵道總長十二.九二公里,自宜蘭縱貫鐵路分線,至菁桐坑為終點。

此一鐵道於台陽私營時稱之為「石底鐵道」; 昭和四年(1929)日本總督為貫徹台灣鐵路國有政策,
由政府出資一百萬日圓收購,自此命名為「平溪線」,成為客貨兩用之鐵道。

也造就了沿線上十份,平溪及菁桐等因煤而生的山城聚落…

 

其中的<菁桐車站> 設站於昭和六年(1931),早期站名為<菁桐坑>,為平溪支線鐵路的終點站,
礦盛時期是全台運煤量最多的火車站。

車站陳設尚保存原有風貌,為目前全台僅存少數典型的木造小火車站之一,車站的牆壁與地面也有
不少刻有菁桐字樣的圖樣,是許多遊客拍照的重要取景…… 菁桐坑早年曾是繁華的煤礦聚落,
全長不過百來公尺的<菁桐老街> ,當年繁華的景象不下今日的西門町,號稱「菁桐坑銀座」。

走進老街,彷彿走進時光隧道,隨處可見阿嬤時代的日用品,還有許多令人垂涎的古早味小吃。
地面鋪設的石磚,每隔幾步就有刻著歷史里程碑的石板,幫助人們了解菁桐的歷史,如今透過
城鄉風貌改造及社區營造,復古的活力不僅吸引大批遊客,也吸引不少年輕人到此創業,老街
的氛圍更吸引著許多部的偶像劇到此拍攝,為這個洗盡鉛華的煤礦聚落注入新的生命。



至今已有80餘年歷史的<菁桐車站>,為少數典型木造車站。
2001年文建會列入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2003年列為縣定古蹟。
外觀或內部陳設皆保有原始風貌,老式月台散發迷人風韻,站內保留電氣路牌閉塞器、轉轍器、
舊式車票箱等文物,在台鐵眾多車站中可謂碩果僅存,極富保存價值。

位於菁桐車站鐵道旁的建物,本是礦盛時期台鐵在菁桐車站為安頓編制員工,所設置之員工宿舍,
1963年的改建將原來的木造翻新為現今的磚造建築,礦業沒落後閒置荒廢。

2001年因內政部營建署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整修後作為展覽空間,2002年文建會選為地方文化會館,
定名「菁桐礦業生活館」,設主題展覽館、社造願景館、文化商品館、咖啡館及生活廣場等,為
菁桐添一知性與感性兼具之景點。

位於菁桐車站上方的選洗煤場興建於大正十年(1921)。

據悉台陽礦業公司開鑿石底大斜坑,將原石底一坑、二坑、三坑連結後集中產煤於大斜坑運出以
連結選洗煤場,簡化產煤暨坑外運輸。
早期為簡易建築,民國50年代其外牆材料改為紅磚,尖型屋脊。
如今雖礦業停產,不復往日鮮明亮眼,老舊斑駁的石柱卻仍孤傲挺拔,紅磚建築亦為菁桐地標,



2001
年時並獲選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

車站周邊還有石底煤礦遺跡,另外位於不遠處的溪谷邊的太子賓館,以及錯落的日式宿舍群等;
是廣告及婚紗攝影業者取景的好所在….


停止採礦後,菁桐雖然已經繁華落盡,卻完整保留了當時的古蹟,
寧靜的山城小鎮,散發出濃濃的日本風,找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到菁桐閒逛漫步一番,
別有一番滋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