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臺山> 是大墩丘陵中最高點,位於台中公園內,日人曾為防禦抗日義軍來襲置大砲三門,故得名。
其海拔高度為89.4公尺,為台中市區的制高點,其上方第89號三等三角點是台灣土地測量的原點之一
1984年於原處新設三角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上有造景。20042月公告登錄為本市歷史建築….


康熙六十年(1721)設置彰化縣貓霧拺東、西二堡,犁頭店屬拺東下堡轄域。
朱一貴事件後,藍廷珍總兵見此地沃土豐饒,續典已成廢墟的張鎮莊,招墾而成「藍張興莊
,後改稱為「藍興莊」,亦遭挫敗,於雍正五年(1727)自請田園充公,但佃戶持續墾耕。


雍正十年(1732)清廷為便於統理,在<犁頭店街> 側邊設立<貓霧拺巡檢署>,並由杭國榮任
貓霧拺巡檢官,為官治之始,促使犁頭店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機能城鎮,帶動台中
盆地的繁榮興盛,冠蓋其時。

翌年置<貓霧拺汛> ,派駐千總一名,並在藍興莊之孤丘駐兵(今中山公園內砲台山),
之所以駐兵此處,乃因孤丘海拔八九點四公尺,較附近高出五公尺,適合遠眺,地勢有利
防守,相傳是為砲臺山名稱之由來。

1900年台灣總督府於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
,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此地(車站預定地上的
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

明治三十六年 (1903) 三月八日 , 臺中廳決定遷建台中公園於大墩東北端的砲臺山 ,

該地恰是原來城垣北邊 , 包括城外的沼澤、墳墓、以及零星房舍、還有城內的林家花園。
在決定遷擴建之同時 , 地方仕紳亦配合募款將北門的樓上樓 (明遠樓) 遷移 , 在他們的推動下 ,
闢園工作順利進行 , 從三月八日開始到十月廿八日舉行開園式 , 歷時七個多月。

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瑞軒」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
原大墩街東北端的砲臺山(東大墩孤丘)為建地,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明治三十六年(1903) 1028日落成啟用,初名「中之島公園」。

台中公園一部分最初為林家花園(範圍大約是平等街至市府路到公園路以北),
<林瑞騰> 建園邸「瑞軒」園內,成為騷人墨客聚會詠唱之處。

1906
34日,呂厚庵、林癡仙、林幼春、傅錫祺等九人於此成立「櫟社」,櫟社也多次
聚會於此,其中連雅堂林獻堂來過,古史雜詠中曾賦詩:

林家舊苑拓公園。散策探幽認砲墩!亭愛水心池日月。幾人知搠古淵源。」


現今看到的公園平整舒展、林木蒼鬱。但當初一切狀況並不這般美好 , 經過多次的挖填土方、
整治湖底、整理護岸 , 同時將綠川之水引入池中 , 才有今日優美的湖光水色

大墩孤丘自清初林爽文之役以來 , 歷經多次民變而成為兵家戰場 , 死傷無數 ;
像在戴潮春之役 , 曾任職於彰化縣的秋日覲率千餘清兵便死於此地 , 故孤丘周邊墳場壘壘 ,
於是清理墳場成為初闢公園時的一件重要的工事。

砲臺山上有一<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

該記念碑原建於1908年,係為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 對於台灣的貢獻,因此在山上
立了大理石雕像。戰後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為今日之抗日紀念碑。

位於兒童公園附近之孫中山雕像所在, 先前則是放置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 雕像之處….

位於砲台山山頂處的<望月亭>,根據資料顯示其為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1948) 所興建。

個人倒希望其為<瑞軒園> 時期之舊物…. (與霧峰萊園風格相近, 仍保留日治時期之建築格調 )

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此播音台為台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台灣目前僅有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台中公園內各存一座。



位於思恩堂旁邊的建築物則是< 台中測候所> ;

建於1896年,現為中央氣象局台中氣象站。

台中神社遺跡則處於兩者之間(另篇介紹)

孤丘前的綠地上陳列著2003年臺灣燈會的主燈(吉羊康泰)

讓公園綠地上多了藝術的陳列…..

台中公園具有高丘、湖水、綠地、古蹟、以及地形景觀 , 在造園領域上已有其可觀的造詣 ,
所以在日治時期便已列為全省十大風景之一。

時至今日,仍是造訪台中必定朝聖之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