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巒的地名最早可朔至「清聖祖實錄選輯」: 康熙六十年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疏言:
臺灣所屬南、北兩路地方,距府治遙遠。臣抵臺灣之後,隨調參將林政等帶兵進往南路,遊擊林秀
等帶兵進征北路。再遣遊擊朱文等直趨北路諸羅山後,追捕賊黨。今據林政等報:南路賊眾與臺灣
耕種粵民搆難,於六月十九日在漫漫莊地方被粵民殺敗……
漫漫莊之稱呼應為原住民排灣族或魯凱族的發音而來。
自康熙六十年的「漫漫」或「蠻蠻」,到了嘉慶癸亥的「萬蠻」,道光九年(1829)恩貢生林師聖
所報的「蠻蠻」,道光末年到光緒二十年(1894) 期間的「萬蠻」,再歷經日治時期的「萬巒」,
印證了「萬巒」的地名一路的由來變革。
清康熙年間客家人在下淡水溪地區墾殖是由濫濫庄向外,原居住濫濫庄的溫、張、林、鍾等移民,
溯東港溪而上,先在東港溪畔官倉肚一帶開墾,後來逐漸成為聚落,為萬巒開庄之始,
之後客家先民在東港溪南岸陸續墾殖成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高崗、
大林、得勝、寮下等客家庄。
提起萬巒,很多人直接反映是出產「豬腳」,事實上萬巒鄉豬腳店只有海鴻、林家、熊家、萬泰、
李家等五家,五家豬腳各有風味,任君選擇品嘗。
萬巒鄉有所謂的豬腳一條街……
在豬腳店林立的民和路有一百多公尺長地面改為地磚圖騰地板,路口並設意象地標,營造豬腳
街新的形象,增加觀光魅力。
民和路是萬巒豬腳店主要的集中區,由於沒有整體規劃,顯得凌亂,2003年5月客委會
有一項「客家文化設施及文化加值產業計畫」經費,萬巒鄉公所提出美化豬腳街計畫。
客委會委託學者專家考察萬巒鄉提出的美化豬腳街計畫,對於客家文化產業發展,
希望讓在地民眾充分發揮創意與想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將在地人、事、物呈現,
成為客家庄經濟發展新動力。
造街活動 自2003年11月中旬動工,2004年一月底完工。
透過美化營造豬腳街形象商圈……
豬腳街附近的萬巒分駐所,古色古香的紅磚造型建築相當引人注目。
這棟帶有圓拱門窗、屋頂呈階梯式樣的建築,為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物,
建物建於昭和九年(1934),現為萬巒警察分駐所和戶政事務所,
大門旁設有休憩桌椅和旅遊路線圖,為單車騎士和遊客在萬巒的歇腳處。
說到萬巒美食, 大家一定是推豬腳。
其實萬巒的粄條也非常有名;
說到面帕粄(粄條) ,饕客分駐所對面的粄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