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是個文風鼎盛的地方,其中又以劉獻廷父子兩人前後中舉人為代表。

「父子雙舉人」的事蹟在地方上傳為美談。


劉獻廷自幼好學不倦,精通詩文,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舉為鄉試中舉的第一個人。

劉獻廷平時急公好義,經常排解地方上福建、廣東墾民的糾紛,

榮獲清朝贈「一鄉善士」的匾額。

劉獻廷的兒子劉翰,也於道光廿年(1840)中舉,一門雙傑,「書香門第」,

在當時是地方上的一大盛事。



客家人入墾公館始於乾隆中葉,陸豐人陳立富從臺中沙鹿經過苗栗,入墾泥波子;

梅縣劉懷家,入墾洽娃河一帶。乾隆末葉,鎮平人鍾孔仁開闢五谷岡;陳長鳳則開發尖山。

嘉慶二十二年(1817),銅鑼樟樹林莊墾戶吳琳芳,率八十四股佃人入墾石圍牆一帶。

道光年間,尖山舉人劉獻廷子劉金璧入墾福基;另外一子福昌開墾楓子坑。

道光末葉,粵人劉琳海率眾入墾南北河莊。至此,公館成為客家人的家園。


據稱:其來臺祖,最初卜居於今臺中市南門橋之附近,至清乾隆時始遷移至現址,

迄今將近二百年,累代子孫繁殖 …..



網路上有一份《彭城劉氏族譜》舊方簿手抄本一冊,約修纂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

據譜中記載,尖山地區之劉氏祖籍是來自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東石鄉,其始遷祖為逸介公,

原為軍功六品職員,清初移居臺灣府臺中縣橋仔頭,之後再移居苗栗公館一帶。




劉氏祖先自五胡亂華之後遷至江南,落腳于彭城 (江蘇省銅山縣),

堂號因而為–彭城堂,



宗祠屋宇後方依墨硯山而立,庭前一片綠野,規模非常宏偉,進門的地方有門樓。

門前用石頭堆砌而成的階梯大部分仍然完好,大廳經過重建,雖然沒有從前的壯觀,

但是蟠龍石柱、 拱形窗戶、牆壁上的精美雕飾,依稀保有昔日的風采。

雙舉人的故居,至今仍在宗祠右側 , 據說另一位舉人林洪香則是劉獻廷的女婿 ;

一門三舉 , 鄉人因而稱呼此地為–「舉人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