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3月的甲午戰爭末,日本從廣島縣出兵攻佔台灣澎湖。
同月,於佔領全澎湖後,就在該地設立軍郵局,這也是日本於台灣設立的第一個郵局。
20世紀初,經過短暫的乙未戰爭後,台灣開始進入「始政」後的日治時期。
在臺灣堡圖中已可見共5種、92所的郵電機構:郵便電信局(52所)、郵便局(5所)、電信局(1所)、
郵電出張所(10所)、郵便出張所(24所)等。當時以軍政為主,並且「郵、電(電信)一家」。
日治時期台灣郵政三大一等局之台北郵局,設於靠近台北北門的現址。該局於1889年興建,1892年間落成,原為一木造平房。
1913年,該木造郵局連同週遭台灣總督府的下轄電信官署,因火災焚燬。
同年,該局於火災處重建郵局廳舍,不過仍為木造的臨時建物。
1920年末,因臨時郵局不敷使用,台灣總督府決定於原址改建台北郵局。
建造機關除了決定新造台北郵局採用鋼骨建造外,也預定將該郵局興建成當年全台灣面積及規模最大的郵局營業場所。
1928年4月,委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栗山俊一設計建造的台北郵局廳舍動工,並於1930年4月完工。
1930年代落成的台北郵局為平面呈梯形的三層樓兩大一小的配置,為折衷主義建築。
主入口坐東南朝西北,大門原本突出,有五連圓拱廊(從寫真中可以看出),現已拆除。
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則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牆裝飾。外觀上使用窗洞間內立雙柱
分隔窗扇且分化成兩大一小的三開間正面。
至於外牆,該建物除了使用洗石子之外,也符合當時現實的採用淺咖啡「防空色」的北投窯廠所產的小磁磚。
這種將一小片一小片貼上去牆面的磁磚工法,在台灣亦稱為「一丁掛」或「二丁掛」。
在建物內部方面,台北郵局共是三層樓建築。
面積佔該建物約四分之一的大廳挑高二層,收頭有線腳裝飾的大柱子頂住三樓地板。
因為採近代折衷主義,內部構造採取簡化設計取向,雖然如此,柱子與大廳天花板的古典雕刻,仍呈現極度細緻優雅。
由於建物老舊,不時會有磁磚剝落,臺北郵局已於95年12月加裝安全防護鐵網,以維行人安全。
戰後的1960年代,台北郵局以郵務增加為理由,將其拱型門廊拆除,並於三樓頂樓增蓋第四層。
雖於配色上與圓柱調配上依循舊有建築風格,但原有風味已略遭破壞。
因廳舍老舊,郵局營業單位自1970年代以來就想拆掉該郵局建物。不過該建物頗具歷史價值,
使用單位的拆除計劃始終遭台灣學者與部分民眾極力反對。
為此,1992年8月14日,政府特地指定此郵局為國家三級古蹟,存廢爭議才平息。
2000年代後,該經管單位也轉變態度,積極整修與維持該古蹟以維護台北郵局廳舍的原貌。
不過燒製外牆磁磚的北投窯場已停產,該古蹟的外牆剝落情形無法即時獲得改善;
2006年2月臺北郵局古蹟外牆整修案業獲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審查通過,
經過多年推遲,已於2013年底完成修復。
目前正面一、二樓為臺北北門郵局,是中華郵政最大的支局;
部分空間為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包含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交通運輸
碩士班及博士班(前身為交通運輸研究所)。
2015年1月18日,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於臺北郵局2樓開幕。
配合忠孝橋引道拆除 , 台北郵局更加完整地呈現…….
郵局附近的「撫台街洋樓」,代表的是一頁日治時期的歷史。
由日人高石忠慥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建造的洋樓店舖,坐落於撫台街一丁目,即現今的延平南路,
建築受到歐陸古典風格影響,處處可見西洋式風情,包括特有的巴洛克馬薩式屋頂、老虎窗以及石拱騎樓等,
其中屋頂以銅片收邊是其特別之處。
而位於台北郵局對面的歷史建築則是三井倉庫……
該建物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之倉庫,建築年代不詳,應早於1913年,
為三崁式二樓磚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棟造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
中央立面半圓形的山牆,仍留有三井物產的菱形商標,是目前台灣唯一保留三井物產菱形商標的建築物。
二次大戰後,倉庫的產權交給台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2002年精省之後移交給台鐵。
台鐵接手後,又移撥給台北市政府作為交八廣場用地。
2011年指定為歷史建築。
市政府也表示,未來門戶計畫會持續與台鐵合作,並在不影響開發前提下,
重現歷史景點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