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410.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在金門洋樓建築的分佈相當普遍。根據民國八十三年的研究統計,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至少有五十個聚落

建有洋樓,總數在一百三十一棟以上(含烈嶼),其中較多的是水頭(十五棟)、後浦(十四棟)、浦邊(十棟)、

官澳(七棟)等地方,這些洋樓的空間使用絕大多數是住宅,少部份是學堂、銃樓、祠堂。

IMG_9409.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單棟二樓化的「五腳基」洋樓(番仔樓),是所有洋樓類型中最多的一種,全金門至少六十棟以上,

便佔總數的45.8%,是最常見的形式。

其特色是在正面外廊築有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

並有山牆裝飾。

IMG_9410.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這種「大厝身二樓化」的過程,視基地面積的大小,決定厝身的空間形制。

基地面積夠大,則將傳統建築的大厝身至少維持在九架的進深,並隔成「一廳四房」的平面佈局;

若基地面縱深不夠,則大厝身以小於九架的方式隔成「一廳二房」,再以柱列元素搭配圓、弧拱,營造

五腳基形式的外廊空間。

IMG_9412.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居住空間除原有的一樓外並且朝二樓擴充,因此屋形接近正方體。

洋樓的形成,主要是歸僑們希望用不同的空間語彙表現光前裕後的期望,以及炫耀他們新興的社會地位。

IMG_9411.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他們在南洋看到了英、法等殖民者所興建的一些建築,輾轉將設計藍圖、繪畫或照片攜回金門,將南洋殖民

建築的特色融入原本本地合院的建築體制之中,並藉由本地匠師的工藝施作出來。

洋樓建築有著明顯的混血風格,成為金門一種新的地域建築。

IMG_9413.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浦邊人善經商,不管出番或到大陸經商或在地經營都有不錯的成績,故起大厝光宗耀祖也是必然的,

光洋樓大小就有七八棟之多。

IMG_9415.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永洋樓(浦邊28號),建於1926 年,為何永赴菲律賓經商賺錢後返鄉興建。

一度也遭國軍佔用,國軍歸還後由子孫照顧相傳至今,建築本體保存良好。

IMG_9414.JPG - 浦邊  何敬永洋樓

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洋樓,本體牆身材料正面抹灰,側、背面下緣為石确人字砌,

上緣抹灰,屋身構造亦為抹灰牆,十足展現時代風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