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代的水返腳有兩個「市中心」,

一是以汐止火車站為中心的中正老街,另一是以五堵火車站為中心的長安路。

長安路很短,大抵由五堵火車站延續到長安國小,當中有三、三間雜貨舖、五金行,

外加蔬果攤、豬肉攤、理髮店,便建構成簡易市集。


「蚘蚋」(今友)以及「過溪仔」(今保長坑)的農家,往往挑著要山上捕獲的果子狸,

走上一、兩個鐘頭,來長安路上販售。

五堵地區普日以盛產茶葉聞名。

五堵,顧名思義,是為第五座防堵牆的意思。

早期漢人移民台灣開墾,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

而設置「堵」來做防禦措施。


清朝乾隆初葉,安溪人余富率族人入墾,現余姓仍在七堵區十二大姓中排序第二。

清代置五堵區統轄五堵、六堵、瑪陵坑、友蚋、草濫、七堵諸莊,歸隸石碇堡。

 

日治初期沿襲舊制,至1920年(大正九年)改制為七堵莊,

五堵歸七堵莊轄,隸屬基隆郡。

台鐵五堵車站雖以五堵為名,但實際上位於五堵地區之外,


該地古名保長坑,行政區屬新北市汐止區。

保長坑最初的地名叫「大埔」,

清朝時實施保甲制度,為保護初來的住民,設有「保正」和「甲長」駐紮

該地,所以「大埔」又改稱為「保長坑」。

台鐵縱貫線橫越保長坑地區東北部,並設有五堵車站。

長安舊街就位於五堵車站前……….


(舊照  取自於網路)

早年淹水大抵是驟雨來襲,基隆河渲瀉不及而漫淹,淹過胸口已是常事。

到了八○年代,淹水越來越嚴重,甚或淹到兩層樓高,居民生命財產飽受威脅,

彼時要求治水的聲浪才全面高漲。


有了員山仔分洪之後,長安路逐漸擺脫淹水的陰影,但老一輩卻仍忘不了昔時夢魘。

建築物還可見早年淹水的痕跡――長安路不少舊建築都已翻修成三、四層樓的透天厝,

一樓卻都空著,住家主要的擺設全都在二樓。

在汐止房價高漲的今日,

形成一樓空蕩蕩的畫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