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
被稱為森坂(MORISAKA 摩里薩卡),
以保存最完整的伐木基地聞名。
雖然林田山昔日風華不在,但園區中不僅有各種伐木器具、傳統消防物等
豐富的文物,還留有頗具規模的中山堂、日式檜木建築群,有著濃厚林業歷史
的林田山,成為旅客來花東縱谷必拜訪的人文景點。
林田山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
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1918年,日本人在花蓮設立「東臺灣木材合資會社」,
隔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並在林田山進行伐木,
1938年以後,便開始興建運材鐵道、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福利社、
米店、雜貨店、洗衣部、理髮部、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學校,
讓林田山成為當時生活機能完善的伐木社區,
全盛時期更是聚集了四、五百戶的住家。
林田山林場中,最為經典的建築莫屬於中山堂,
中山堂整棟建築以檜木建造,除了提供森榮小學、林場舉辦各項活動之外,
在1961年時中山堂有了兩台電影放映機,是一件非常轟動的大事。
隨著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後,
林田山的風華歲月走入歷史,
如今來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不妨到充滿檜木香的咖啡館喝個下午茶,
在中山堂遙想當年居民看電影的快樂時光,看看精緻的木雕藝術,
漫步於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
感受林田山過往的風華歲月。
林田山林業始於1918年,由日本「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開始採伐,
1939年改為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於萬平溪畔的台地設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林田山砍伐事業所」,設置數條伐木鐵路,並開始建置具生活機能之宿舍
與建設,現今之林田山之規模則以此為雛型,
隨著伐木興盛逐漸擴展至現今的規模。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林田山林場改由經濟部資源管理委員會接收,
林場則為台灣紙業有限公司林田山管理處,持續林木開採與木材生產,
並於43年開放為民營。
49年為林場伐木發展高峰期,約有2000名員工,宿舍擴建約123棟。
61年改為省營的中興紙業公司,62年林業發展時代式微,
由林務局接管至77年林田山伐木終止,林務局合併光復、鳳林兩工作站,
更名為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萬榮工作站,
而後將林田山林場規劃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95年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聚落。
因伐木業而興盛繁華的林田山一代,過往有小上海的稱號,
很難想像這麼深山的區域當時居住了2000多人;
只不過隨著林業沒落漸漸蕭條,人潮離去後,時光靜養山林回歸
到最初的容貌,現在的它除了蓊鬱的森林外、還有許多日治時期
遺留下來的痕跡,
佈滿青苔的森林鐵道、雋永的日式木屋,
午後時光漫步於此,
找尋過往繁華璀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