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民國47年進駐臺北院區現址,陸續興建議場、康園、
紅樓、合作社及群賢樓等辦公服務建築,院區建築使用迄今已逾60年。
除了建築老舊之外,後續歷經立法委員席次增減、增加議事轉播功能
及配合政策目標新增單位等,既有空間已不敷使用。

年代最久遠建築物為紅樓,紅樓為ㄇ字型的建築物,
為日治時期所建二層及三層樓磚、木結構建築,屋齡已逾九十年,
目前做為行政單位主要辦公場所。


紅樓南棟於民國62年增建三層鋼筋混泥土建築,
則做為簡報室及會議室所使用。各黨團辦公室則位於紅樓北棟上。
立法院是過去日治時期「台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舊校舍,
昔日校長室今成為院長會客室,運動場改成了立院停車場,
因年代久遠,甚至可以提報成為歷史古蹟。

面向中山南路的立法院正門主體建物,興建於1927年,
為當時的台北第二高女校舍,
太平洋戰爭期間曾遭美軍砲火襲擊,
戰後修復做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辦公廳舍,

六○年代農林廳搬至中興新村後,原址則改為立法院使用,
目前土地登記為台北市政府機關學校用地,
立法院每年花五千二百多萬元向北市府承租。


根據文化部資料顯示,
日治時期台北州下有四所高等女學校,
唯獨前身為「台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的立法院建築物,
至今未被指定為古蹟。

學者認為,無論國會是否搬離現址,
新科立委皆應將第二高女舊校舍提報古蹟保存,
彰顯維護文化資產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