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南測候所,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為1898年建置完成,
日治初期第1批設立的測候所之一,也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氣象建築。
其建築中央有高約12公尺的圓柱形風力塔,
塔身四周環繞著較低矮的一層樓18邊形辦公空間,
座落於昔日臺南府城的最高點,
舊名為「鷲嶺台地」,
因建築中間有白色高塔,老臺南人稱呼為胡椒管。
1998年,臺南市政府將其公告為市定古蹟,
2003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
日治時期開始,臺灣總督府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
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臺灣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點。
隔年的明治29年(1896),臺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
在日本中央氣象局幫助下,於臺灣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
同年3月成立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經過規劃探勘後,該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氣象單位
再於同年7月12日制定5個測候所的地點與名稱,
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
「恆春測候所」與位於離島的「澎湖測候所」,
因資材取得因素,優先於臺北、臺南、澎湖等3處建立。
其中臺南測候所設置在臺南市中心最高點鷲嶺,
當年太平境街,即今之公園路。
臺南測候所創立初期,暫租臺南市天公埕街一民房,
作為臨時辦公室,並先期進行氣象觀測作業,臺南城內太平境街
新建辦公廳舍竣工後,於明治31年(1898)3月3日遷入。
明治31年(1898年)落成的臺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
塔樓兩種構造組成。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公尺,其構成的
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
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公尺,
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
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
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
民國34年,戰後「臺灣總督府氣象台」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
改稱為「臺灣省氣象局」,機關稱「臺灣省氣象局臺南氣象臺」。
幾經更迭。
民國60年7月1日,因「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
並接管「臺灣省氣象局」業務,改隸交通部,
全銜遂改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南測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