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日本僧人梅山玄秀禪師來台
佈教並建禪堂稱為「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1900年開始籌建該寺,
1911年竣工。
該寺為目前台灣現存日據時代木造佛寺中保存最為完整,
亦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台北原有日式大型大殿存有三間,善導寺、東和禪寺及臨濟護國禪寺,
不過後來善導寺改建大樓,東和禪寺大殿改建青少年育樂中心,所以目前僅存
臨濟護國禪寺之日式大殿。
附帶說明,原名鐵真院之北投普濟寺,
亦屬臨濟宗。而東和禪寺則屬曹洞宗。
臨濟寺乃妙心寺派在臺灣傳教的根本道場。
妙心寺派在臺灣的傳教可分為三期。
大正末期到昭和年間,因妙心寺派對臺灣人傳教成功,信徒激增,
在1937年在臺灣的信徒已超過曹洞宗,在1942年臺灣籍的信徒
還高達兩萬六千人。
2007年4月該寺大雄寶殿木材因雨水、白蟻侵蝕而腐黑,
為恢復日治時期大殿原貌,寺方向日本京都竹村瓦商會訂製仿作黑瓦
與筒瓦約三千枚,檜木取自台灣宜蘭棲蘭山。
2008年8月27日大雄寶殿修復落成。
1910年代落成時,建置規模相當宏偉,設置包括:
大雄寶殿、豐川閣、華藏殿、山門等木造建築,和其他房舍、廚房等設施。
雖建築在今日陸續被改建,但大雄寶殿和山門仍保有舊觀。
大雄寶殿建築形式採日本伽藍的仿宋式禪寺格局,
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的歇山頂,
其殿筒瓦刻上「鎮」字。
山門與東和禪寺的鐘樓頗為相似,採歇山重檐式屋頂,
屋簷瓦當裝飾著二字三心紋圖樣。
小砥石在寺內的小山坡側,側面有波紋浸蝕的痕跡,
上刻「南無阿彌陀佛」,石後有三位日本人的署名。
日治時期大正7年(1918)臨濟護國禪寺擴建工程時無意發現,
經考證為史前人類用來磨石器的用具,
大砥石在白聖長老任內題上「無住生心」。
山門旁有石階可前往後山,拾級而上有石雕、石碑等,
並通往供奉有開山祖師梅山玄秀法師等諸多先人
靈骨及牌位的萬靈塔。
沿著石階往上走,途中會看到一座很大托手的觀音石像,
據說是從臨濟護國禪寺開山當時便遺留至今,
看起來相當古樸。此乃聖觀自在菩薩。
1929年,為紀念竹窗院弘道宗心居士,施主館野小捨、同松十、岡村
譣於三回忌協建。1960年秋,白聖和尚增建亭台。
地藏信仰於唐代傳入日本,平安時代大為興盛,
鎌倉時代開始民俗化,衍變成子安或延命地藏,成為婦女、孩童的
守護者,護佑婦女生產平安、孩童順利成長。
聯芳塔為日治時期歷任住持之共同塔碑。
開山祖師塔開山祖師─得菴秀(梅山玄秀)大和尚塔;
開基大居士塔則為開基大觀院殿─藤園玄機(兒玉源太郎)髮塔。
寺方石佛保有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番號:
第78番阿彌陀如來、第13番十一面觀音菩薩、第18番藥師如來、
第75番藥師如來、第16番千手觀音菩薩、第11番藥師如來、第80番十一面
千手觀音菩薩、第79番十一面觀音菩薩、第12番虛空藏菩薩等九尊。
此次再探發現寺旁山坡上還有兩座石碑,
之前不曾留意………
可惜字跡幻滅,不太能推知其內容;
文獻資料也不見任何披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