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太平古名很多,有「鳥松頭」、「鳥榕頭」、「鳥銃頭」和「蔗種頭」等。
其中「鳥榕頭」與「鳥松頭」皆源自當時墾首太平林家大宅院門前
兩側所種的鳥松樹(雀榕樹)而得名。
而「太平」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清代太平屬於原住民的勢力範圍,清廷將之劃入土牛界外,為禁止漢人
進入開墾之化外之地,故有番仔溝、番仔路…等地名,
太平林家(霧峰林家支系)在三汀山搭設望高寮,抵禦原住民,
後因雙方和睦相處,而改名太平。
另有一說,甲午戰敗,清廷割讓臺灣,
日軍抵台時,在中部各地都受到民兵頑強抵抗,
開達太平時,並未遭受任何抗拒,故改名太平。
1920年實施州廳制,太平設立為大平庄,隸屬台中州大屯郡,
下轄大平、番仔路、三汴、車籠埔、頭汴坑等五個大字。
個人則覺得: 反倒是大平之名較易理解……….
太和宮創建於同治5年(1866),乃地方耆老林肅卿倡議興建,
主祀天上聖母,現與車籠埔廣興宮、頭汴聖和宮並稱為太平鄉三大古廟。
據說創廟之初,僅堆土為牆,覆茅為頂,經過多次修建始稍具雛形。
光緒2年(1876),太和宮組織四媽會,公推林肅卿為管理人;
光緒12年(1886),地方信眾有感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信徒漸增,
乃由林肅卿為首組織老六媽會,同時迎來南瑤宮天上聖母香火供奉,
並擇定每年農曆3月30日舉行祭典。
昭和元年(1926)7月,太和宮遭受颱風破壞損毀,
經過地方仕紳及眾信徒發起募捐重新整修,
同時完成正殿及左右篇殿。
民國73年(1990)10月,信眾有感殿宇陳舊,
經召開管理委員會議決議重建,並公推林耀欽為主任委員,
積極展開重建事宜。
民國75年(1996)2月7日,
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在廟邊的住宅區內,有所謂的曲巷,
略查了一下網路資料,也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其功用類似鹿港的九曲巷。特意建成八卦形式,
用來防止或阻隔盜匪的入侵,
是早期先民留下的智慧與歷史見證………